朱祁鎮貴為皇帝,如果他不想改變,大明也亡不了。

他可以效仿仁宣二帝那樣,成為他人眼中的仁君賢君,任由滿朝臣子們粉飾過後的局面繼續混亂下去,讓後人去接手處理。

多做,不如少做;少做,不如不做,這麼個為人處事的原則,大家心裡都清楚。

我想,也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也許正是因為他和朱厚照身為皇帝,卻秉持銳意進取的改革心,敢於打破現狀,因此才贏得了偉人的讚許。

當然了,在這其中,肯定也有他們藉此機會鞏固皇權的私心。

現如今,大家都是從土木之變的結果往回看,所以,無論怎麼看,都不順眼。

就像看待李二那樣,許多人都是從後往前看,只見到了他的豐功偉績,而刻意忽視掉了他的殘暴。

古人云,不以成敗論英雄。

如果知道事情結局是壞的,人人都不去做都不改變,也許偉大的漢民族,早就消亡於歷史長河當中了。

就像扶老人的冤案,瞧瞧人心都變成啥樣了,心裡沒點數嗎?

如若家裡沒點銀錢,敢在這種環境下繼續做好人好事,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氣?

朱祁鎮意圖改變現狀的勇氣,我換位思考了下,絕對要比這個強出不少。

罵兩句“叫門天子”或是“豬騎朕”,上下動動嘴皮子而已,是件很輕鬆的事。

但理性看待問題,對許多人而言,卻很難!

朱祁鎮是有缺點,做的錯事也有很多,但卻不能因此而徹底忽視了他個人的閃光點。

況且,土木之變前前後後具體是個什麼情況,誰能說得清?

箇中細節,如果按照現有資料,許多都經不起推敲。

就像許多人都知道的康乾盛世,我很好奇,在這樣一個明確記載於歷史課本當中的盛世,為何賣官鬻爵的現象,卻是屢見不鮮呢?

還有,康乾盛世時期,全國各地早就推廣了土豆、紅薯還有玉米這一類耐寒耐旱且高產能的農作物。

那為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幾乎每年都在鬧饑荒?

再就是,為什麼明明做了許多實事好事的雍正,他的名聲反倒如此差?

多看看,多聽聽,多深究一下里面的原因。

也許你就會發現,我說的,和你認為的,其實都是錯的……

寫了這麼多廢話(某些人願意看作是洗白,那就隨你們了),除了抱怨兩句以外,只是在此想告訴大家,多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不要為了追求別人的認同感而人云亦云。

最後,再次感謝所有追讀此書與看過此書的讀者們。

衷心祝福你們,虎虎生威,虎年行大運!

新年快樂!

帥氣天成的諸君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