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患,在微臣看來,的的確確皆是由人禍而起,而非天力所為。”

“依微臣之見,如若不好好治理一番,往後…長江水患問題,或許要比黃淮水患更為嚴重。”

話語止住,英國公張輔、曹閣老還有于謙三人不盡相同的表情,徐有貞看得是一清二楚。

但他不怎麼在意。

他關注的重心,全在皇帝身上。

注意到皇帝手指一抬,示意自己繼續之後,心中祈求漫天神佛保佑的徐有貞,清了清嗓子,挺著肉乎乎的胸脯言語道:

“回稟陛下,自古以來,世人一提起水患,可以說…幾乎都是黃淮水患。”

“正如陛下所言,江水東流,狹窄之處有一排排的崇山峻嶺攔截,寬闊之處有星落密佈的湖泊存蓄…這便是唐宋以前,所謂的‘有河患而無江患’這麼一說。”

“陛下,自打先秦時期,兩湖荊楚之地,便有分為南北兩部的雲夢澤。”

“北面多為沼澤地帶,南面則是一片浩瀚大湖,也就是現在的洞庭湖。”

“正是因為有了荊楚這一大片可以承載洩洪作用的水澤地,史書當中,才很少有長江流域的水災記載。”

“即便有,也不過是類似於‘江水、漢水溢’這等輕描淡寫的寥寥幾字而已。”

“而到了現如今,愈發嚴重的長江水患,依微臣之見,皆是由兩大人禍引起的!”

徐有貞講到這,暫時頓了頓。接下來就要講重頭戲了,他得好好組織組織語言。

而王迪這邊,聽聞徐有貞的話語以後,他基本已經明白此人想要表達的是啥意思來。

只不過,略微出乎他意料的就是,徐有貞竟然說是有兩大人禍。

除了圍湖造田侵佔水利這一點以外,他倒有點好奇另一個原因是啥?

“回稟陛下,兩大人禍,其中之一,便是由兩湖地區的黎民百姓引起來的。”

注意到沒人打斷自己,徐有貞知曉他們應該琢磨過來剛剛自己話語裡頭的意思了。

尤其是察覺到皇帝沒有任何不悅神色後,略微鬆了口氣的徐有貞趕忙繼續說道:

“唐末年間,北方戰亂頻發,越來越多的人口開始向南方遷移聚集,其中尤以荊楚之地的人口激增速度最快。”

“而兩湖地區多山地丘陵,以前人少,倒沒什麼問題。但自打唐末宋初開始,能用來開墾種地的良田,是變得愈發稀少。”

“自此,從洞庭湖、彭蠡澤開始,沿江流向東,一直到微臣的家鄉,蘇州府吳縣……”

“無論是各府各縣官方大規模組織的,還是民間私下一點點蠶食的…於淮河以南,凡有湖泊處,圍墾造田一事,數不勝數!”

“江南地區,將其稱之為圩田;兩湖地區,將其稱之為垸田;兩廣地區,將其稱之為基田……”

“然,不管哪一種,其後果,便是造成水利排灌紊亂、水道狹窄、水流改道,最終釀成愈發嚴重的長江水患!”

“是以,微臣認為,南方水患,皆是先有人與水爭地為利這一因,才有水與人爭地為殃這一果。”

“而這,還僅僅只是微臣口中的人禍之一!”

徐有貞這邊擲地有聲講完以後,他發現除了皇帝以外,皇帳內的其餘人,臉上俱是一片凝重神色。

對於自己的言論會帶來何種影響,他心裡還是有點逼數的。

因為在他看來,這是個無解難題。

是滿足長江流域或是南方一帶的民生問題呢,還是就此廢田還湖,自此永絕水患問題呢?

結果嘛,不用多想他便知道。

就算朝廷頒下了政令,在他看來,也擋不住幾百年來,人們早已養成的貪慾和習慣了。

除非狠下心來殺人,殺到無人敢犯為止!

但這…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