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則是化整為零分期賜予,三年五年十年都可以…畢竟一次性拿回家太多黃金,恐怕他們心裡也特別慌。”

“三嘛,僅限提供天級專利之人。他們可以放棄現有賞金,朕可以立約,許諾每年發放千兩白銀給其家族,永世不斷。”

“再者說,專利司的設定,必須得等到全面開海通商以後再議。有了海外源源不斷流進大明朝的財富,金銀之物,在朕看來,應該不會太缺。剛剛講的這三條方案,僅作備選之用。”

知識,雖說是無價的,但王迪還是想為其標個高價。

至於楊蜜心中的擔憂,他豈會不知。

不過在他看來,一年能出現一兩個堪比造紙術的天級專利,他就能樂得像朵花似的。

反正於他而言,天級專利這種可遇不可求的跨時代發明,他秉持的態度,就像點兵的韓信那樣,多多益善。

即便有人能在這個時候拿出水泥或是蒸汽機這類對他而言已是重複性的發明,他也不會吝嗇於天級專利的賞賜。

甚至是說,如果一年之後還見不到任何天級專利誕生,他都考慮將蒸汽機的原理交由一個信得過的能工巧匠,由此人制出實物以後,讓他領取獎勵,通報全國,給天下萬民打個樣。

如此這般,一旦打消了人們的顧慮,將他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也許在三五年短時間內,或多或少,朝廷可能會迎來一波缺金潮。但等到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時候,王迪基本能想象出那是一種什麼局面。

總的來說,一切僅靠花錢與官職就能辦成的事情,在王迪這裡,那都不叫事。

“賞賜如此豐厚的話…奴婢以為,這世間恐怕很難找到不動心的人。陛下此舉,頗有唐時太宗文皇帝‘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的氣魄。”

“陛下……”

一想到皇帝未來極有可能達成的成就,楊蜜心顫的同時,身子一軟。

不過再動情不已呢,她還是將心中顧慮講了出來。

“陛下,《莊子·天地》中記載了一則故事,「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

“子貢問明明有節省勞動的桔槔,為何不用?那人答道:「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崇尚道法自然的道家,很是鄙夷奇技淫巧。他們寧願費力而成效甚微,也不願意突破‘機心’的約束。而吸收道家思想觀念的儒家士子,他們結合‘重農重實業’理念,也是一再避免人們沉溺於不務正業的奇技淫巧。”

“還有漢時的桓寬桓次公,他在《鹽鐵論》中寫道「工商盛而本業荒也;商則長詐,工則飾,內壞窺而心不詐」……”

“奴婢以為,陛下如此看重這些奇思妙招,恐遭朝堂內外諸多文臣士子的非議。”

當初在司苑局打理宮中所需蔬菜瓜果時,閒來無事的楊蜜,便會抱著四書十三經反反覆覆閱讀,以此打發閒暇時間。

自打成為皇帝的枕邊人之後,每當皇帝提出一種治國良策的時候,配合越來越默契的她,總會提出一些反對觀點,好讓皇帝在朝堂面對諸位臣子時,可以給出針對性的駁斥觀點。

如果皇帝想不出來,她便從一本本書中,找出相應的聖人言辭遞與皇帝觀看。

“你所言,皆是隋朝之前的老黃曆了!”

“刨除漢時蔡敬仲發明的造紙術,諸如司南、印刷術還有火藥這些極具影響力的跨時代發明,幾乎都是在唐宋時期臻至大成階段。”

“朕雖然讀書不多,但依稀記得,宋時不光沒有像前朝那般視工巧之便為奇技淫巧,加以禁絕……”

“與之相反的,宋時的朝廷,還制定了針對出色技藝發明的獎勵制度,以肉眼可見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工匠們研製技術與工具的積極性。”

“而且,朕還知曉,在那段時期,有諸多仕途以外的能人異士,皆被列入了朝廷制定的「奇才異行」名錄當中。這些有著一技之長的能人,甚至也可與士大夫那樣,被選拔進朝堂或是衙門,參與國家政事。”

“就連儒學集大成者朱熹,在闡述「格物致知」時不都說了嘛,農業、醫學還有諸如天文地理一類的百工學科,也都‘確有道理在!’”

“還有就是,宋時的國子監,朕記得…裡面傳授與人的,不光是四書十三經。另外還設定了醫學院、算學院、天文曆法學校、武學院等諸多雜科。”

“大蜜蜜…你說,朕設定的專利司和諸般賞賜,與那宋朝有何不同?朝堂之上,那些皆是熟讀朱子《四書章句集註》的臣子們,他們又該如何反駁朕呢?”

“既然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都能有如此眼光,沒道理已經過去了幾百年,朕這大明朝,反倒還不如割地稱臣納貢的弱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