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繁複禮儀結束之際,日頭已是高高掛在眾人頭頂。

陽光明媚,微風習習。

大好的天氣,也到了與民同樂的時間。

也不知是自發性的,還是提前安排的歌功頌德節目,當王迪重返縣城之際,懷來城知縣劉唐稟奏稱,當地鄉紳士子和老百姓,為了犒賞前線將士們,已經連夜湊齊三牲百頭。

其中還不乏近三十隻的黃牛。

數量雖然不多,但代表的,絕對是整個懷來城的心意。

知縣劉唐稟奏完,袁彬給了王迪一個確切資訊,這百頭牲畜,還真是懷來城的民眾集資置辦的。

此番奄遏下水大捷,得知這一訊息的人,但凡有點頭腦的已經意識到,未來至少在五年以內,宣府這一帶,應該不會再發生寇虜年年襲擾大規模掠奪人與錢糧的事情了。

有了如此得之不易的和平,花點銀子給前線賣命的將士們弄點福利,豈不是大明子民該盡的本分義務!

“劉唐,懷來民眾的心意,朕知曉了。已經入秋了,要到了農忙時節,羊、豕…朕收下了,黃牛送還給農耕戶好好休養生息才是正事。”

懷來縣城這個邊陲小城不算多大,一晚上能弄到這些三牲,毋須多想,王迪都能猜出這些黃牛是怎麼湊齊的。

這些天來,時刻在考慮如何增加大明朝人口數量的他,已經下定決心,等到班師回朝之際,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行使帝王之權,下達一份旨意。

目的嘛,自然是要以更加嚴厲的懲治手段,務必要將黃牛這等耕地小能手給好好保護起來。

想要人口變多,最基本的條件,就是糧食得跟的上。

黃牛少了,如何鼓勵開荒擴大耕作範圍呢?

況且,對於王迪而言,相比魚羊海鮮,他還真不覺得牛肉好吃到哪去。

再考慮到上行下效這一點,王迪覺得自己有必要發揮帶頭作用,多吃海鮮,拒食牛肉。

“陛下聖明,劉唐代懷來城民眾謝過陛下聖恩。”

隨著知縣這個父母官跪倒在地高聲山呼,沿街民眾也是有樣學樣。

正當王迪享受眾人膜拜之際,袁彬來到他身邊,悄悄遞上了一份奏疏。

“和親?也先想和我大明朝和親?”

奏疏是于謙寫的,上面沒有三楊閣老歌功頌德拍馬屁的“館閣體”文,只有言簡意賅的寥寥幾句話而已。

第一句,是作為臣子,于謙應有的問安詞。

第二句要表達的意思,竟特麼是瓦剌部的太師也先,想要與大明朝和親聯姻!

歷史學得再不好,王迪都清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以及「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這兩句聽起來很熱血的話語。

雖說…王迪已經養成事事權衡其得失,一切都以利益為重,這麼死要面子一味以氣節為重,不懂得絲毫變通,再加上還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真正能力,很容易發生“過剛易折”的慘劇。

兩百年後的事實,好像也的確驗證了這一點……

但是再往大了想,也許也正是因為這種氣節,才得以保證漢民族幾千年以來,始終保持著穩健的延續狀態,未曾湮滅於歷史長河當中。

王迪覺得,如若真只顧現實利益得失而不講半點氣節,遇到些許難事就送女人賠錢,恐怕這大明朝…便要像那苟延殘喘胸無大志的南宋朝,成為外族的提款機和教坊司了。

只不過……

現在打了勝仗的,是大明朝啊!

脫脫不花大汗,都特麼死翹翹了!

王迪有點搞不明白,也先是怎麼想的,竟敢大言不慚想要和大明朝皇室和親?

不過當他看到“其木格”這個名字以後,腦海中頓時浮現出《大明風華》劇中,那個親手抓獲了國舅爺,有著十足英氣味的俊逸小娘們。

嘶!

和親一事……

可以考慮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