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領旨謝恩!”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此類事情,在於謙這裡,是斷然不會存在的。

就算真的存在,他也不會因為這點微不足道的些許小事,而致國家蒼生利益於不顧。

對於自己下達的旨意,于謙會做出何種反應,王迪的心中也是早就有了答案。

君子可欺之以方,在這一點上,王迪怎會不明白呢。

他相信,就算沒有任何言語鋪墊,也不拿大義名份綁架于謙,在現如今大軍已經出征的實際情況下,讓于謙擔任總督統領三軍,他也定會應允此事的。

不為別的,就憑此人是心懷天下的無雙國士,也沒有半點理由要拒絕這道皇命。

至於他能不能勝任五十萬大軍總督之位,在戰事一方面算是白板的王迪,還是選擇了百分百的信任。

就像于謙先前提到的那樣,此次隨軍出征的一些武勳,怕不是有許多外強中乾之輩,是前來鍍金在自己面前混個臉熟的繡花枕頭。

在這些勳戚貴族不值得被自己信任的前提下,再加上英國公張輔年事已高,其餘那些人,統領幾萬人的話,王迪覺得還是可以的。

但若是把五十萬大軍的整個指揮權交到他們手裡面,為了自己的小命著想,王迪還真信不過這一干人等。

而且,王迪也沒忘了在《大明風華》這部劇中,二十多年前跟隨永樂大帝隨軍出征的于謙,就是因為自身優秀的軍事素養,在那月黑風高之夜,差點被瓦剌部首領馬哈木,掐著脖子給扼殺在馬廄當中。

馬哈木此人,便是現如今太師也先的爺爺,可以稱得上是令瓦剌部崛起壯大的一代雄主。

而且,此人在於謙遭到漢王朱高煦誣陷在被帶到詔獄之前,還曾冒險潛入京城就是為了想帶于謙跑到草原上為其效命。

更別說,二十多年過去了,王迪才不信于謙這種人,會是那種上班摸魚混日子的主。

所以說,經過這一番深思熟慮之後,王迪還是選擇相信眼前這個可以在史書上留其名的牛人。

“于謙,朕賜你寶劍一柄,你大膽放心去做即可。眼下這五十萬大軍的一切事務,朕準你全權負責,無需事事過問旁人。”

“你是三軍統帥,也是此次戰事的監軍,如此這般的話,你不必再有遇事掣肘、行事不便這些軍機要務以外的擔憂了。”

把整支大軍的指揮權都交給於謙,你要問王迪擔心不擔心,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不過他也想得開,行軍打仗嘛,靠的就是人。這個信不過,那個也信不過,乾脆這仗也別打了,早點撤攤子回家算了。

再說了,要是于謙這種視文天祥為人生偶像的傢伙都能叛變,王迪還真是無言以對。要怪的話,恐怕也只能怪朱棣識人不明,誤了後世子孫。

只不過,王迪想得開,于謙這邊,說實話,他可就有點傻眼了。

要知道,他現在的身份,只是正六品的兵部主事而已,平日裡負責的,都是章奏文移繕寫或是協助郎中的事情。

東西屬實沒少學,但手裡頭的那點權利,當真是不值一提。

不提滿朝的文武,就是這五十萬大軍內部,比他官職高的,都不下百人之數。

敢領了五十萬大軍總督的皇命,已經是有點破天荒了。

現在倒好,皇帝還不設監軍制約自己……

不用多想于謙都明白,一旦這道旨意正式傳令三軍的話,給皇帝上摺子的人,絕對猶如過江之鯽。

他自己倒是無所謂,他有那個本事也有那個信心,可以整治好五十萬大軍保皇帝此次御駕親征萬無一失,順帶著完成剛剛皇帝佈置的任務。

他擔心的是,眼下這位年輕皇帝受不了各方壓力從而朝令夕改。倒不是他貪戀這五十萬大軍的總督之位,而是這樣做很容易挫了己方計程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