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在洪武二十八年,太祖高皇帝在《皇明祖訓》中,可是將東瀛島國列為十五個「不徵之國」中的其中一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出兵征討。

在這個以孝治天下的大明朝,若是王迪的手頭,沒有一點可以拿得出手的亮眼成績……

僅憑皇帝這麼個身份靠著耍嘴皮子的本事或是強硬的態度,夠嗆能順利達成出兵征討東瀛島國的心願。

正是有了這些想法,為了能順利達成所願,也為了自己能夠悠哉享福的最終目標,王迪這才有了想要重現太宗文皇帝那種‘勒石記功、凱旋還朝’的想法。

有了這種成就,再以利誘之經過好好謀劃一番,他相信出兵征討東瀛島國,應該還是有不小的機會。

...

“陛下,王尚書所言失之片面。要知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從洪武二十一年起,自打太祖高皇帝遣人率兵在捕魚兒海擊潰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大軍,設福餘、朵顏、泰寧三衛以後,這麼多年以來,兀良哈三衛反叛不下數十次。”

“太宗文皇帝五次北伐,兀良哈三衛各部族首領一看不敵我明軍,便會躲進興安嶺山區遣使謝罪。休養一兩年,又再度聚眾南下,寇我邊境。現如今,由於大寧都司在永樂元年被被棄,兀良哈三衛已是長期駐牧在薊遼西部長城邊外的水草豐美之地,年年擾我大明北部邊境,擄掠百姓。”

“末將以為,若不趁此次良機剿滅兀良哈三衛,恐會令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待到我軍大破脫脫不花和瓦剌部後,末將斗膽自請一月軍糧,率五千精騎深入,必定將其剿滅來個一勞永逸。”

當戶部尚書王佐言語落罷之際,泰寧侯陳瀛緊隨其後趕忙進言道。

此人,在勇略智計這幾方面,可謂是樣樣不差,頗有他祖輩靖國公之能。

也正因為有這份本領,所以此人才不甘於人後,想要藉此良機再掙上一份世券,為家族後世子孫謀上一份榮譽。

“陛下,眼前當務之急,是順利領兵抵達宣府和大同這二城的防禦地帶。而後,可遣派信使前往兀良哈三衛,責令其出兵與我明軍夾擊脫脫不花和瓦剌部。如若他們不同意或是怠慢皇命,到了那時在議犁庭掃穴之事也不遲。”

言語之人,是內閣曹鼐。

此時此刻,他不得不給出這番說辭。

目前營帳內己方只有三人,武勳那邊有五人,其中還有那位德高望重的英國公,張輔。

若是再讓眾人就犁庭掃穴一事這麼商議下去的話,他是真怕眼前這位年輕皇帝頭腦稍微一熱,當即就拍板定了此事。

畢竟現如今,兀良哈三衛在名義上還是大明的屬臣。

若是不問理由便挑起戰事,在他看來,這種背信棄義之事,可是有違天朝上國的威信啊。

正因如此,剛剛他才給出那再正確不過的提議。

況且依他所見,只要大明這邊派出使者出使兀良哈三衛,這些部族首領但凡有點腦子,應該會就此領了皇命助大明一臂之力。

只要兀良哈三衛能出兵夾擊脫脫不花和瓦剌部,那此舉既能他們在一段時期內和蒙古大小部族處在緊張關係之中,又能在戰事過後,斷了大明這邊攻打人家的念頭。

畢竟不管怎麼說,小弟都趕來幫忙了,你一個當大哥的再走揍人家,這於情於理都不合適吧。

“嗯,曹閣老所言有理!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犁庭掃穴一事,待到大破脫脫不花和瓦剌部再說吧……”

“好了,軍機事務暫且議到這,諸位請回吧…對了,如今天氣炎熱,你們務必要做好下面士兵的防暑示意,切勿發生將士們中暑的情況。”

“臣等謹遵陛下旨意,臣等先行告退了。”

起了個頭,試探了下文臣和武勳對於犁庭掃穴的想法後,王迪心裡也便有了數。

就像曹鼐說得那樣,眼下當務之急的,是順利抵達宣大二城,其餘事情暫且不是那麼著急。

再加上商議了一炷多香的時間,端坐在御座上的王迪,被這大太陽一曬,他這副嬌生慣養的身體,一時之間還真有點受不了。

索性呢,散了會遣走了七位大臣,墊了個靠枕後,他準備繼續躺在桌案底下眯上一會。

“錦衣衛百戶袁彬,有密報啟奏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