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陛下,熊掌難熬(第1/2頁)
章節報錯
臨淄城,舊齊王宮,文景臺
劉襄獨自一人靜坐在這裡觸景傷情,作為他與心腹之臣密謀帝業的重地,這裡有著太多昔日的回憶。
當初劉襄繼承帝位以後每日提心吊膽,生怕自己步了歷史塵埃,落得鬱鬱而終下場,改命失敗。
為了能使得自己時刻保持一顆上進的心,不鬆懈志向,從而給這座高臺取名為文景臺,來警惕自己。
提醒他錯失帝位於文帝,提醒他文帝與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盛世,提醒他別忘了自己後世的記憶。
如今他算是做到這一切了,他初步實現了大漢國泰民安、國富民足、國強文昌。
如今大漢的百姓只要勤奮,必然家中有三年以上的餘量,能輕鬆做到衣食無憂。
大漢的威名向四方遠揚,向西傳到了蔥嶺以西的地區,向北傳到了北海,向東傳到了朝鮮半島,向南傳到了西南夷諸國。
依託兩大都護府與朔方郡,匈奴騎兵再也無法輕易越過長城防線騷擾大漢,反倒是匈奴需要隨時擔心大漢裝備精良的騎兵直搗龍穴,單于庭不斷北遷。
太學與地方官學為大漢源源不斷的生產服務國家人才,魯班院為大漢打造著科技樹,繡衣衛為天子暗中監察著四方。
大漢發展已經駛入了正道,一條由大漢第一設計師劉襄依靠後世智慧打造的高速車道,使得大漢一步一步的拉來與周邊地區的差距,形成文明碾壓。
「可惜,這裡當初與朕共謀大事的人沒有幾人了!」劉襄不禁嘆息道。
自己的舅父駟鈞與舊中尉魏勃沒能擋住糖衣炮彈的誘惑,成為了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物件,用二人的人頭使得積攢了十多年家業的地方豪強繼續老老實實的做大漢良民。
老內史祝午與良商刀間終究沒有抵住死神的鐮刀,年老病逝,自己給予了他們高規格的葬禮,來表彰他們的貢獻。
如今也就剩下多次為他出謀劃策的許文和勤勤懇懇的白業兩人還在人世,作為自己的臂膀,是帝國的公卿大臣。
白業倒還好,依舊老老實實幹活本職工作,以皇帝詔令為行動指南。
至於許文,劉襄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個人的影子,越活越像信奉「老鼠哲學」的李斯,已經不再是那個昔日與自己暢談家國大事、心憂天下蒼生的文人,變成了一個政客。
這也是為何劉襄沒有留下許文與自己一同坐在文景臺追憶似水年華的原因,初心都已經忘卻了,又有何資格與自己同坐文景臺。
不留下初心未改的白業,則是為了保護白業,畢竟如今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基本上都很清楚文景臺在劉襄心中的地位。
「朕必窮極一生之力以使華夏傲立於世界,使得大漢的旗幟插遍環球,使得大漢的文明光輝照耀各民族。」劉襄沉聲自語道,他並打算止步於當前的局面,他還要進一步發展大漢。
還有著大片的土地、海洋、天空等著大漢去佔領,還有著許多受苦受難的百姓等著大漢去拯救,大漢必須要擔負起維持世界秩序的重擔。
呆坐在文景臺許久,劉襄想到了前世模糊的記憶,想到了齊國的崢嶸歲月,想到了大漢的未來。
再度堅定理想信念以後,劉襄起身活動了一下筋骨,緩緩走出文景臺。
「陛下!」
一眾在外等候的公卿大臣見劉襄出身,連忙上前行禮。
「朕為齊王時,便常常在文景臺心憂社稷,如今重回舊地,不免有幾分傷感。」
「左丞相,你文筆絕佳,又是朕在齊國時的舊臣,便依據朕從齊王到今日出巡天下的種種大事撰寫一篇文章。」劉襄沉聲說道。
「臣謹遵聖喻!」許文面露喜色的恭聲道。
方才劉襄讓他與其餘大臣一同在外等候,使得許文認為自己哪裡沒有做好,惹的皇帝對他不爽,擔驚受怕了許久。
沒有想到皇帝剛出文景臺,就給交代了這麼一個任務,足以彰顯他在皇帝心目中地位沒有動搖,使得許文擔驚受怕的心,安定了下來。
「朕在齊地耽擱許久,明日便啟程趙國。」劉襄吩咐道。
「是。」許文恭聲應道。
齊王宮的侍從早就備好宴席,在劉襄對許文叮囑了幾句話後,便與隨行大臣置酒高歌,來舒緩自己的心情。
次日御駕便沿著漢馳道踏上了前往邯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