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陛下,匈奴單于嫁女於我大漢,此乃我大漢強盛之體現。自白登一役後,高皇帝為恢復我大漢經濟,乃忍辱實行和親納貢政策。」

「匈奴得了好處卻不知足,竟派使者侮辱我大漢高後,高後不敢違高皇帝之策,強忍此辱不發。」

「如今匈奴主動向我大漢和親,派出單于女兒嫁於陛下,更用北海領土作為嫁禮。可見匈奴已然被陛下打服,視我大漢如上國,陛下可以告慰祖宗神靈。」少府卿劉舍立馬對著劉襄一頓彩虹屁。

「陛下,我大漢自開國以來尚未有天子迎娶匈奴女子之例,甚至沒有娶異族女子之例。」

「況且夏夷有辨,陛下若是娶匈奴單于女兒為妃,恐怕祖宗神靈會有所降怒。」

「故而臣懇請陛下能夠拒絕匈奴單于之請,若是其真有意向我大漢求和,則令其派一子入我大漢為質。」

「待人質到達大漢以後,對其進行教化,使其尊崇我大漢。加之我大漢如今騎兵穩壓匈奴騎兵,必要時可以用重兵護送其回匈奴繼承單于位。」

「如此我大漢便可扶持一親漢匈奴單于,不必過度耗費人力財力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邊患問題。」鹽鐵都尉竇嬰恭聲說道。

「鹽鐵都尉此言差矣,我大漢雖無與蠻夷通婚之先例,然諸夏自大河發跡以來,便常有與蠻夷戎狄通婚之例,此為壯大諸夏一策。」

「夏朝開國以來便與東夷關係密切,其君主多娶東夷塗山氏女子,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

「商湯為伐夏乃謀東夷,與東夷有莘氏通婚,商之開國謀臣伊尹乃是有莘氏陪嫁奴隸出身。」

「周為滅殷商,與西戎東夷通婚。周王室為鞏固王權,曾與北狄通婚,娶狄女為後,引狄人而鎮諸侯。」

「周室東遷以後,諸侯相互兼併,各國國君為求霸權亦曾與四方蠻夷戎狄通婚。這其中又以秦國最為典型,與西戎常年通婚,最終得以將西戎吞併而強國。」

「依吾看,娶匈奴公主為妃遠比若要匈奴王子為質更有價值。若是娶了匈奴單于之女,陛下就可效仿秦吞西戎之法,將匈奴之民轉化為我大漢之民。」

「而鹽鐵都尉人質教化之法絕不可行。不管如何教化匈奴人質王子,其終究是匈奴攣鞮氏子弟,只要坐到單于之位,就必然會將匈奴利益擺在首位。」許文出言反駁著竇嬰所言。

「陛下,臣以為夷狄人面獸心,非我族類,強必寇盜,弱則卑伏,不顧恩義。」

「據臣所知,使得晉國陷入內亂,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的驪姬是驪戎首領之女,此可為戎狄人面獸心之現。」

「若是匈奴女子入我漢宮,必然會禍亂宮廷,於宮中內外培養黨羽,並暗中左將我漢家軍事情報洩於匈奴單于,造成我邊境漢軍被動之局面。」竇嬰不甘示弱,反駁著許文。

「鹽鐵都尉此言是認為陛下是晉獻公?」許文責問道。

「左丞相莫要胡言,陛下乃亙古未有之聖君,與高皇帝比肩,吾怎會將陛下比作晉獻公。」竇嬰連忙解釋道,這個鍋他可不敢背。

劉舍看著引經據典辯論的許文與竇嬰二人感覺十分尷尬,自己面對匈奴和親一事只是拍一拍劉襄馬屁,而許文和竇嬰能由直接討論起了國策,這讓第一個發言的他顯得很愚昧,成了阿諛奉承的小人形象。

「好了,兩位愛卿不必繼續爭執了。」

劉襄見二人有上升到政治攻擊的苗頭,於是開口打斷了兩人的爭辯。

許文和竇嬰聽到劉襄的話,都很識趣的閉上了嘴巴,回到自己的坐墊上跪坐好。

「晁錯,你對左丞相和鹽鐵都尉所言有何看法?」

群臣見劉襄點名晁錯,心中立馬瞭然劉襄對於匈奴和親一事是支援的,蓋晁錯與許文交好,二人政見幾乎無差異。

「臣曾於天祿閣藏書中翻閱到一本古籍,上面記載了匈奴乃是夏之苗裔。其文曰:「其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徒,諸夏謂之匈奴」。」

「匈奴乃是我諸夏分支,卻因久居荒漠草原而蠻夷化,此為諸夏之憾。我大漢乃諸夏正統,陛下乃諸夏聖主,當娶匈奴之女以教化匈奴重入諸夏。」晁錯恭聲說道。

「陛下,臣以為晁大夫所言極是。」

「臣附議。」

「臣以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