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欲收復朝鮮(第1/2頁)
章節報錯
撤朝鮮藩國!
奪朝鮮王尊位!
申屠嘉此言一出,衛旭不屑地轉頭看向申屠嘉,想要看看是誰在他面前說大話,他好直接在漢朝皇帝面前參奏此人,就以挑撥兩國關係的罪名告此人。
這不看也罷,一看,衛旭頓時感覺天昏地暗,踉踉蹌蹌的後退幾步, 雙腿都站不穩了。
衛旭是衛滿的族弟,當年跟隨衛滿共同逃亡朝鮮的,自然會講漢朝語言,對於漢朝三公九卿的官服很熟悉,認得出申屠嘉的身份,正是漢廷的御史大夫。
若是旁人說出此話,衛旭倒也不懼,可從漢朝三公口中說出,這就有點可怕了,三公可是能影響到漢朝皇帝決策的。當年孝惠皇帝同意朝鮮成為漢朝的藩屬,正是因當時的相國曹參支援的。
起初漢朝承認衛滿朝鮮後,衛滿還是比較老實,每年規規矩矩的派使者來長安朝貢,獻上精心準備的人參,來取悅漢朝皇帝和三公九卿。
可隨著時間推移,衛滿發現漢朝對於自己的東北地區並不是怎麼關注,以苦寒之地來看待燕國,這讓衛滿的膽子漸漸大了起來。
開始吞併朝鮮周邊的小部族,從燕國掠奪人才,人參也不再上貢了,每次來長安朝見皇帝,都不帶什麼朝鮮特產, 隨便應付漢廷。
在漢朝和匈奴兩個國家之間左右逢源,每年向位於草原東部的左賢王廷獻上人參,來換取匈奴對於朝鮮的保護。
匈奴對於朝鮮這片土地,同樣不是怎麼感興趣,與富庶的西域諸國比起來,朝鮮的價值太低了。因而匈奴很樂得地收下朝鮮這個小弟,反正沒有虧損什麼,還能噁心一波漢朝。
朝鮮在朝鮮半島的地位相當於南越在百越之地的地位,主要是因為衛滿是漢朝人,漢朝文明遠遠領先於周邊蠻夷國家,使得朝鮮實力強於周邊國家,真番、臨屯等國只能忍受朝鮮的欺壓。
這使得朝鮮衛滿朝廷日漸膨脹起來,大有老子天下第三的想法。如此才有了先前開頭的一幕,衛旭昂首挺胸的進入宣室殿,沒有意識到來自漢廷的仇視。
“還請陛下恕罪,朝鮮距離長安路途遙遠,外臣長途跋涉, 心神俱疲, 這才禮數不周到, 惹惱陛下。陛下還請熄雷霆之火, 外臣定然不敢再犯。”衛旭連忙對著劉襄行禮說道。
面對強勢的漢廷君臣,衛旭瞬間服軟,立刻承認自己的錯誤,朝鮮和漢朝的差距,衛旭還是知道的。
“爾朝鮮小藩為何要阻撓真番、馬韓等國朝覲朕,莫非真番等國要朝覲你們的朝鮮王之後才能朝覲朕嗎?”劉襄面色不善的看著衛旭,開口問道。
“回稟陛下,朝鮮王的印璽是漢廷賜予的,對於漢家恩典,朝鮮上下感恩涕零,朝鮮絕無脫離漢廷之意,對於大漢一向是以上朝對待,以成為漢朝藩國為傲。”
之所以阻撓真番,臨屯等國入朝,蓋因匈奴人逼迫,匈奴左賢王部派使者威脅我王,若是不阻撓真番等國,匈奴騎兵就會踏平朝鮮,我王迫不得已才為之的。”衛旭連忙解釋道。
“一派胡言,朕怎麼聽說是你們朝鮮主動與匈奴聯絡的,每年派使者去左賢王廷,獻上人參,貂皮等物,甚至請求匈奴派兵保護你們。”
“依朕看,匈奴才是你們的上朝吧!根據典客統計,這些年來,你們上供給我漢廷之物,甚至比不上真番國的貢品。”劉襄怒斥道。
衛滿曾是漢朝將領,知道漢朝與匈奴的戰爭,見識過匈奴騎兵的實力,在白登之圍後,漢朝對於匈奴一直奉行的是和親政策,避免引起與匈奴之間的戰爭。
衛滿生怕漢朝起了吞併朝鮮的念頭,為了能保全自身,選擇揹著漢廷與匈奴眉來眼去,腳踏兩隻船。
“這…”衛旭結巴的說不出話來,不知道該怎麼解釋。
漢朝以前從來沒有計較過朝鮮的貢品,使得朝鮮日漸不把對漢朝的上供放在心上,如今劉襄針對朝鮮上供對衛旭進行斥責,衛旭也無法狡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