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納臣子家中的女子為嬪妃,是對臣子的一種恩寵,透過讓寵臣成為外戚,來直接提高寵臣的地位。

如今的太中大夫石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石奮本來只是一個侍奉劉邦的宮中小吏,因為表現優異得到了劉邦的賞識。

劉邦於是就直接問石奮家中還有什麼人,石奮老老實實的回答“家中有一個失明的母親和一個姐姐。”,於是劉邦將石奮的姐姐納為了美人,石奮從普通小吏升為了中涓。

石家因此崛起,從高皇帝一朝到武帝一朝這段時間裡顯貴無比,石奮和他的幾個兒子先後成為了俸祿兩千石的官吏,景帝客氣的稱呼石奮為“萬石君”。

在劉襄看來晁錯是治理國家的大才,對於大漢的軍事,經濟,政治發展都有著獨特的見解,就是情商有點低。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晁錯是一個倔脾氣,做事情常不考慮人情世故,容易得罪人,可劉襄又欣賞晁錯的才能,只能給晁錯打上外戚的標籤,讓晁錯可以活的久點,別英年早逝。

“下一組。”中行說朗聲道。

又是一組妙齡女子走了上來,這五人中年齡最小的只有十三歲,當然了這並不能表明劉襄喜歡蘿莉,而是當時的結婚年齡在那裡擺著。在漢朝男子十五六歲,女子十三四歲就可以結婚了。

漢惠帝六年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漢朝時期的“算”是政府徵稅時的一個計數單位,1算為120錢。

如果女子15歲還不結婚,就需要加倍徵稅,最高加徵5倍,一直徵到你30歲。如果30歲還嫁不出去,政府就“棄療”了。

“朕選了幾個秀女了?”劉襄低聲問道。

雖說選多少個秀女,是皇帝的自由,可劉襄也不能選的太多,若是嬪妃選的多了,天下人會覺得皇帝是一位聲色犬馬之君,貪圖美色。

“回稟陛下,已有四位。”中行說低聲回道。

劉襄聽了中行說的話後,伸手選中了其中兩名妙齡女子。當然了那名十三歲的女子,劉襄並沒有選,作為一個後世之人,年齡太小的少女,或者說幼女,劉襄還是接受不了的。

“下一組。”中行說再度朗聲道。

“最左側那名女子叫什麼名字?”劉襄開口問道。

這一排五名女子最左側的那名女子吸引了劉襄的注意力,身材纖弱嬌小,淡眉如秋水,華容婀娜,頓時讓劉襄心動。

“回稟陛下,這名女子叫範瀅,碧玉年華,是右扶風人士,其父是二百石官吏。”中行說恭敬道。

………

在經過近四十輪後,這一次的秀女選拔也宣告結束,有十二位少女被劉襄選入後宮,年齡在十六歲到二十歲之間。

這些被皇帝選中的秀女還不能直接侍奉皇帝,宮中還要對這些秀女進行身體檢查,培訓宮中禮儀,一個月後方能侍奉皇帝,然後對她們進行品級冊封。

一般情況下,這些初入宮的秀女,品級都不會太高,會觀察這些秀女是否品行端莊得體,過幾年品位才會有所晉升。當然如果懷上皇子,那就要另當別論。

待選秀的結果被公佈後,群臣的下巴都驚掉了,他們被入選秀女的年齡給震驚到了,皇帝選的秀女怎麼這麼大。

十二名秀女中,竟然有六名的年齡達到二十歲了,太恐怖了吧!皇帝為何要如此對待自己,納這些大齡剩女呢!

漢朝對於十五歲未出嫁的女子會進行罰款,可見法令結婚年齡在十五歲以下,故而二十歲未能嫁為人婦的女子已經算老女人。

一時間“當朝天子喜歡熟婦”的訊息不脛而走,成為長安街頭百姓私下議論的話題。

“王二哥,你聽說了嗎?皇帝喜歡年齡大的女子!”

“是嗎?皇帝還有這樣的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