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皇帝劉襄頒佈了讓各級官吏向朝廷舉薦人才的詔令,不少自持有才的青年才俊紛紛向地方官員毛遂自薦。

漢初實行無為而治,對各級官員的要求並不高,只要品行淳厚就可以,個人能力反而是其次了。

朝廷任用的官員都是言語上不善辭令的忠厚老實之人,對於只追逐功名利祿者一概不用;對下屬以及百姓寬厚仁德,不苛責過錯;在國事上省事節用,對待犯人量刑寬厚。

此時還沒有發生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諸子百家仍然比較活躍,加之漢廷的無為而治,各種學派並沒有徹底走向衰落,各家仍有人才。

皇帝對於選拔人才的標準也做了一個規範,常科與特科兩大類。常科有:孝道、廉潔、農業、文采;特科有:治國良策、直言極諫、明經、明法。

對於常科要求的人才,縣鄉三老最有發言權,三老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漢置“三老”在高祖二年,劉邦入關中後為拉攏人心,設定縣、鄉兩級三老。

地方上,尤其是鄉里,官府的影響力終究還是比不上德高望重的長者。

穎川郡

此郡自設立以來,一直是人口大郡,經濟發展在大漢各郡中名列前茅,而且人家不光經濟發展好,文化底蘊也很深厚。

相傳黃帝就生於穎川郡,夏禹建都於潁川郡,這塊寶地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漢初三傑留侯張良也是穎川郡人士。

“晁兄,好訊息!好訊息!”一名文人打扮的年輕後生推開門興沖沖地喊道。

“李兄,怎麼了?有什麼大事嗎?”晁錯放在手中的竹簡笑著問道。

“剛剛我聽陳老說,皇帝陛下頒佈詔書,要招攬為國效力的人才,命令各郡縣長官都要給朝廷推薦人才,你不是一直想要有一番作為嗎?這下機會不是來了嗎?”李兄喘著氣說道。

潁川郡為戰國時期韓國故地,自法家申不害在韓國變法後,韓國百姓都熱衷於法家學說,高仕官,好文法,其地士人對政治有濃厚興趣。

“哈哈!李兄說笑了,我朝素來不喜歡文人,尤其是不喜歡法家之人,你覺得那些朝中權貴眼中容得下我嗎?”晁錯譏笑道,言語中對漢廷無為而治的政治充滿了怨言。

漢承秦制不假,可也借鑑秦朝教訓的教訓。秦朝不給宗室子弟封王、那我漢朝就封一堆諸侯王;秦朝用法家作為統治思想,那我漢朝就棄而不用。

因為這個原因,法家子弟自然不討人愛,官員們都把法家看作洪水猛獸。

“晁兄,你可知道現在朝中誰是右丞相?”李兄笑著說道。

“何人?”晁錯好奇道。

“北平侯張蒼!”李兄一字一句的說道。

“張蒼!”晁錯驚訝道。

“哈哈!晁兄你每天不過問政事,埋頭苦讀,此事已經天下人盡皆知了。”李兄笑著說道。…

“張蒼師從大儒荀子,又擔任過前朝的御史,對法家學說倒不是特別有成見,看來陛下不打算拘泥於黃老之學啊!”晁錯緩緩說道。

“怎麼了?我們的大才晁錯動心了!”李兄調侃道。

“陛下在詔書上都說了些什麼?”晁錯急切的問道。

“我就猜到你會動心的,今天陳老宣讀朝廷詔令時,我專門手抄了一份。”李兄笑著說道,從袖子裡掏出一塊錦帛,可見這李兄也是家中富裕之人。

“讓我看看!”晁錯一把抓了過來,仔細觀閱了起來。

李兄笑而不語,看著陷入了沉思的晁錯。

“好!看來我晁錯的機會來了!”晁錯笑著說道。

“要不要我去給陳老說一聲,讓他到時候把你推薦給郡守,以你的才能,長安必有你晁錯一席之地。”李兄笑著說道。

“算了!穎川鄉老一向不喜我晁錯,我平生就你一個好友,估計陳老也不樂意向郡守推薦我的。”晁錯沉聲道。

晁錯屬於那種自我主義者,做事不考慮他人的感受,不懂人情世故,在穎川郡一直不受人歡迎。

“那晁兄你打算如何?”李兄問道。

“陛下不是設立了常科與特科兩種方式嘛!我晁錯自有治國良策獻給陛下,保證能讓陛下提起興趣。”晁錯胸有成竹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