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受的不只是周灶一人,申屠嘉也很難受,他身為淮陽國丞相,卻身在淮南國,不能帶領淮陽國軍隊禦敵。

“諸位,淮陽國被包圍,我軍後勤不穩,然吳軍亦長途跋涉,估計糧草供給也有問題。本將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朱虛侯為主將、申屠嘉為副將率輕騎劫斷吳軍糧道;一路由本將統領和壽春城外叛軍戰鬥,吸引叛軍注意。”

“淮陽國被圍的訊息不能洩露,否則軍心不穩。信武侯駐守滎陽,相必此時已經向淮陽國挺進,我軍糧草足以支撐到楚軍被擊敗。”周灶緩緩說道。

“將軍如此安排,淮南王該怎麼辦?現在吳軍分出一支軍隊駐守在淝陵山,據探子情報,淮南王就被囚禁在那裡。”

“淮南王可是高皇帝的皇子,太皇太后的愛子,萬一有個閃失…”呂勝忍不住問道。

“萬一有個閃失,這數萬將士的性命都會留在這裡,大漢東南將不動盪不安,如今我軍命懸一線,你竟然能說出如此荒唐之言。”

“本將不會為一人之私著想,只會對戰爭局勢負責,對隨軍將士的妻兒老小負責,替大漢的江山負責。”周灶訓斥道。

“那若是太皇太后責罰…”呂勝額頭冷汗直流,鼓起勇氣再次問道。

“太皇太后如果要追究什麼責任,就由本將負責,與爾等無關。如今你們只有一個責任,那就是勝利,和本將贏得這場戰爭,爾等明白?”周灶沉聲道。

“領命。”諸將恭敬道。

周灶不愧是沙場宿將,能夠根據戰場變化迅速作出應對之策,大軍計程車氣被他再次調動了起來。

吳軍大帳

“大王,如今楚王響應了大王號召,直接把朝廷打了個措手不及,臣以為我軍可一戰而定天下,這都是因為大王的聖明啊!”剛從楚國回來的應高恭敬道。

應高在楚國被劉郢變相軟禁,本來以為自己要完了,結果呂后詔令一到,劉郢被迫立刻發兵,陰差陽錯的救了應高一命。

應高立刻趕回壽春,向劉濞邀功,免得劉濞疏遠了他。

“哈哈!應丞相此言過矣!寡人不過能發現賢才,將他們任用起來罷了。文有應丞相,武有桓將軍,才能成就大事啊!”劉濞笑著說道。

“大王能夠知人善用,這一點是臣最佩服大王的地方。高皇帝曾宴請群臣時說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今大王效仿高皇帝,足以證明大王大業可成。可高皇帝雖然對諸多功臣待遇優厚,卻仍然有臣子造高皇帝的反,大王可知為何?”應高緩緩說道。

“丞相請明言,寡人洗耳恭聽。”劉濞說道。

“高皇帝建立天下後,感激群臣對他的幫助,對群臣一再謙讓,群臣對高皇帝也感激涕零。可時間長了,難免有人會居功自傲,對人主驕矜。”

“韓信、彭越、英布這些功臣都手握重兵,他們習慣了高皇帝的謙讓,自然貪婪無厭,不把高皇帝放在眼裡,才會起兵造反。而蕭何、曹參這些功臣卻一直對高皇帝忠心耿耿,正是因為手裡沒有兵權啊!”應高不著痕跡的說道。

“你的意思寡人明白了,你是在說寡人分兵給桓將軍的事情不妥當。此事勿要再提,寡人也不會告訴桓將軍的,將相不和的事情寡人不希望看見。”劉濞緩緩說道。

語氣中包含著對應高的警告,對於應高幹涉自己的決定已經有所不滿了。

“大王,臣弟以為應高丞相說的對,我們是以造反為旗號的,這樣的軍隊是難以委託他人的。委託他人如果他也造反,該怎麼辦呢?而且擁有軍隊單獨行動,許多其他的利害,不可能預先知道,徒然損害自己罷了。”劉廣出言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