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秋收(第1/2頁)
章節報錯
“白業,找人暗中李升這幾個工匠和他們的家人。”
劉襄坐在馬車裡,和白業說道。劉襄與李升不過剛認識一兩個月,李升這些工匠還是需要警惕,誰知道他們會不會投靠別的諸侯,畢竟劉襄表現的對水印技術很重視,他們會不會被利益燻眼他也不確定。
“是,臣下去就安排。”白業恭敬道。
“你我君臣這幾日經常去田地,推測著時間,粟米也該熟了吧!”劉襄問道。
“稟大王,有的農戶已經開始收割粟米了,大王馬上就能嚐到今年新磨的粟米粥了”白業道。
戰國至漢初,黃河流域以比較耐旱的、需水很少的粟作農業為主,此時期多以“粟”為糧食的代稱。例如,孟子問“河內兇”,梁惠王提出解決“河內兇”的對策就是“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而水稻和小麥的話,在一時期有種植,但是種植的不夠廣泛。
“很好!很好!希望今年的農民生活能好過點。”劉襄感慨道。
“今年咋們齊國反正是大豐收了,其他地方就不清楚。”白業道。
“唉!”劉襄嘆息一聲。
現在的他只是齊王,他能影響到的就是齊國了,漢朝的其他地方也不認他的命令。古代農業太脆弱了,不管是天災人禍都可能導致收成歉收,小農經濟就是存在這樣的缺陷。
“大王!內史大人和中尉大人都在裡面等著您。”
劉襄剛回到王宮,就有侍從跑來稟告劉襄。劉襄不敢馬虎,連忙趕去大殿,這兩人一人主文,一人主武,幫助劉襄架空國相齊壽,現在一直在大殿等待必有要事。
“白業,寡人先去文景臺,你讓兩位大人來文景臺商議。”劉襄低聲道。
“是。”白業道。
“大王!”
“大王!”
接到白業通知後,兩人連忙趕去文景臺,沒有齊王詔令,他們也不敢私自呆在文景臺。自從修建文景臺後,劉襄不知道在文景臺藏了多少秘密。
“兩位這麼急有什麼要事?”劉襄問道。
“稟大王,呂后剛剛傳來詔書,齊壽年邁,不足以輔佐齊王,封齊壽為平定侯回封地養老,由召平擔任齊國國相。”祝午道。
“召平?”劉襄聽到這個名字後看向魏勃。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有記載,齊王劉襄收到弟弟劉章密信要起兵誅滅諸呂,準備起兵。齊相召平聽說後,發兵圍困王宮。齊國中尉魏勃從召平手中騙取兵權後,反派兵包圍相府,召平被迫自殺。
這個召平還留下一句名言“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這個召平歷史上阻攔劉襄起兵,兵敗直接自殺,明顯的是呂后集團的死忠分子啊!這是一個麻煩啊!”劉襄暗中思索著。
“大王,我們該怎麼辦?這個召平聽說頗有手段,比這個齊壽有城府,恐怕不容易架空啊!”魏勃感覺到劉襄盯著他看,連忙問道。
“簡單,你投靠他吧!”劉襄緩緩道。
“啊!”
“大王莫非在懷疑臣的忠心嗎?臣怎會去做賣主求榮之事!”魏勃義正言辭道。
“魏將軍莫急,寡人正是信任你,才讓你假意投靠召平。魏勃將軍當年是透過給曹相坐門客,得到先王賞識的,我們完全可以假裝君臣不合。畢竟曹參丞相是朝廷的人,不是齊國的人,寡人假裝冷落將軍,召平必然會拉攏將軍的。”劉襄連忙解釋道。
“臣必不辱命!”魏勃聽後感動道。
“嗯,我們還是先商量一下秋收的事情吧!”劉襄話題一轉道。
“臣以為豐收之年必然要堅持平糴政策,向農民收購多餘糧食。廣修常平倉儲備糧食,來應對未知的天災人禍。”祝午緩緩道。
常平倉是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定的糧倉,源於戰國時期在魏國變法的李悝。
“嗯,此事就由祝老來負責吧!”劉襄道。
劉襄倒是想實行桑弘羊的平準法,以此加強政府對市場的控制,但如果現在告訴朝廷此法的話,諸侯的利益必然受損,他也無法做到損己利民。
“兩位告知文武百官明日隨寡人一同去臨淄郊外,寡人要與民同樂,一同收穫粟米,顯示寡人對農業的重視。”劉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