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外城,某處茶館之中。

臺上驚堂木“啪”地一響,引得座下眾人精神一振,說書人蒼老而有力的話音,緊隨著這驚堂木聲響起:

“卻說曹操招撫青州黃巾百萬之眾,汰老裁劣,得兵三十餘萬,號為‘青州兵’,自此而威名遠揚;

操又於兗州招賢納才,有潁川叔侄二人前來投效,一人名荀或……”

是的沒錯,那說書人口中所說的名字乃是荀或;而其所指的,自然是那位有著“王佐之才”之稱的荀令君。

照理說如此重要的角色,名字都讀錯了,下面的聽眾應該有起鬨聲或噓聲;但事實卻是,他們不但未有一人提出異議,就連相互間的竊竊私語都沒有。

原因無他,小皇帝的更名詔書,已經佈告了天下;雖然對於偏遠地區,此詔令傳遞尚需十日到二十日不等;但天子腳下、首善之地的京師,更名之事早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而小皇帝在李雲棠的攛掇下,居然同意了以減少兩畫的方式,來避諱“彧”字的方法,即以“或”字代替“彧”字;因此三國話本里的荀彧、萬彧,北魏的外戚李彧等,名字都變成了荀或、萬或、李或。

此時的李雲棠,正坐在茶館二樓雅間之上,聽得這一句說書,忍俊不禁,腦袋裡同時冒出了一股想法:

“從今以後,就算是光明正大地把那個字讀作或,也不會被他人當成丈育了吧;這麼說來,此舉也算我對後人的一項遺澤了!”

他正想著,雅間外突然傳來三聲短促的敲門聲;李雲棠當即止住了心中的遐思,口中喚著門外之人入內。

三個身著樸素、瞧上去不太起眼的漢子應聲入內,為首之人李雲棠倒也認得,乃是警蹕南衙甲子局的張局總。

張憲秋率先一步上前,手上作了個揖,恭敬地說道:

“天使,例行公事,還請出示令牌。”

接頭的規律,李雲棠自然是不會去破壞,他從外衫內縫的小袋中取出令牌,遞給了張憲秋;後者雙手接過後隨即掰碎,察驗裡面的五穀種類與數量。

一番核對、確認無誤後,張憲秋使了個眼色,三人隨即下拜,口中各報名號:

“甲子局局總張憲秋/丁字局第三旗旗總鄭全周/戊字局第二旗旗總葛松,參見天……”

沒等這三個人把話說完,李雲棠就抬手示意他們不必拘於禮節;而後三人反過來引著這宮中來使出了茶館,來到外城東南角一處不起眼的屋舍之中。

進了屋子,又透過一層暗室後,四人才到了落腳點;李雲棠並未著急說明喊他們前來的緣由,而是從身上掏出三個金錠,擺在了面前的圓桌之上。

三個金錠看上去,只有朝廷制式的五十兩銀錠一半大小,但重量同樣是五十兩;大漢目前的金價,是一兩黃金折紋銀十五兩,這一百五十兩金子,便值紋銀兩千二百五十兩!

這麼大一筆錢,足足是張憲秋這個“選鋒”十年的俸祿還多,把這位局總都看地眉宇中閃過一絲訝然;至於旁邊兩個職位、勳級都不如他的旗總,更是愣了一愣。

“天使這是……要做什麼?”

這錢若是單獨賞賜給三人,那數額就太過龐大了;可如果作為俸祿,發給整個警蹕南衙兩千多號人,又顯得太少,所以三人中為首的張憲秋,忍不住開口問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