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合唱》巡演,活動開始!(求訂閱~月票!)(第2/4頁)
章節報錯
這種切換,放在現實中,是需要時間來訓練的。
李少傑說的這藝術表演上的事情,領導不懂。
但領導懂一件事。
傑哥很強,信他沒問題,很穩。
“這樣吧,什麼是第一個開始的,那就先著重搞好什麼,然後等後續計劃安排好,計劃好,就開一個好頭。”
“緩衝時間可以多準備一點,有備無患。”
對於時間安排這個,領導確實沒法給出什麼有用的意見。
因為這並不算是官方的活動,只能說是深受官方關注的一次很有意義的活動。
支援不代表會親自下場。
講真,真要是來一個誰去管李少傑,那恐怕才是有問題的。
其實放在各行各業都是類似的。
專業人士是會從專業上進行更細緻的考量,領導一般負責的是宏觀上的調控與排程。
所以,給出一些建議,確定一點方向可以,具體怎麼做,外行的確不好插手,去指指點點。
李少傑又考慮了很久。
很快,事情便開始推動了起來!
在樂團中,經常會碰到一種情況。
同樣的一首作品,但不同的指揮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與演奏方式的。
所以,在樂團進行排練的時候,幾乎可以說是重新再練的。
哪怕你已經無比熟悉這首曲子,也有自己的看法與解讀,但樂團不同於獨奏,抱歉,這些個人的看法不重要,你得跟著指揮的看法走。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所以,即使同樣的曲子,交給不同的指揮,在排練上也會差異極大。
至於指揮會不會統一......
抱歉,那反而失去了指揮存在的意義。
樂團是一部精密的機器,指揮才是控制機器的人。
但這由人構成的“機器”,在不同的指揮切換中,也是需要適應時間的。
如果全部指揮都交給李少傑親力親為,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除了最終的總演出,以及在各個國家歷史遺址的演出活動的指揮,是李少傑負責以外。
平日裡,在各自音樂廳的作品演奏,是由各樂團的常駐指揮家來進行指揮的。
像是普通人以為的,“你就以李少傑的基準來唄”,這實際上才是不可能的。
或許未必一定要大改特改,但按照自己獨特的個人指揮風格來,絕對是必要的。
放在李少傑本人來看,也絕對不會扼殺這種藝術的發散性的。
如果說,這作品,是一個複雜的公式。
樂團,就是計算器,或者算盤,甚至是楔形石板,麻繩,算籌........等不同的計算方式。
那麼,公式中xyz的代表數字具體是多少,就是由指揮家自己決定的。
公式是一個,但算出來的結果卻千千萬萬,這才是音樂作品,樂團,指揮家,彼此之間產生的化學反應。
這樣百花齊放的結果,才是音樂藝術真正活著的靈魂。
而不會成為死的東西。
如果真的完全一樣,照著抄,那這些指揮家也不可能會成為頂尖。
而正是因為這些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