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過程看起來很長。

但對於不少已經堅持了一整天的觀眾來說,還是太短了。

免不了有打退堂鼓的觀眾。

當然也有猶豫的,或者堅持想要達成全場成就的觀眾。

“我實在有點頂不住了,開始困了。”

有觀眾坐在座位上等著下一場開場。

上完廁所也沒事兒幹,看看時間,就乾脆回場地裡等著就好了。

看著舞臺上的工作人員們正在調整佈置舞臺也是挺有意思的。

“我也好睏,但是就差這最後一場了!”

有的觀眾面露為難。

這就是傳說中的.“講道理,來都來了,不聽完可惜了”。

講道理,這就屬於是沉沒成本了。

很多人都很累,很困。

但也都知道,這種機會很難得。

李少傑“不太喜歡巡迴表演”的設定屬於是從國內傳到國外了。

國外的觀眾也很為難。

物以稀為貴,何況傑哥不僅辦音樂會的場次很稀少,就連傑哥本身在音樂界裡的定位也屬於“很稀有的音樂家”。

作為古典音樂的愛好者,自然沒理由放棄這麼好的機會。

“我今天就是死在這,也必須看完!!”

有的觀眾咬咬牙,立下了flag。

而後臺此時的情況,和觀眾席中的也很相像。

樂手們真的還好。

畢竟,三場演出是三個不同的樂團。

有輪班。

但傑哥不一樣。

指揮兩場,個人演奏一場。

已經要累吐了。

哪怕傑哥在體力方面真的很變態,但依然是爆累。

體力消耗大,累也是累。

但主要的累,卻並不是在體力方面。

而是精神方面。

作為指揮,作為頂級音樂家,耳朵吸收聲音資訊的能力是遠超於常人的。

交響樂團的每一個聲部,甚至是同聲部同樂器合奏起來的質感中的小小差異,甚至要精確到每一個音上。

要知道,很可能僅僅是一個長音合奏,就是許多不同的聲部。

而這些聲部有時候為了追求極限的感官,也是有著極為細微的要求。

李少傑這種級別的指揮家,是完全可以發揮出樂團所有潛在能力的。

或許在外人聽起來的一小段簡單的交響旋律,聽在李少傑的耳中,就是相當多層次中,非常細微的細節切片。

一開始精神飽滿的時候,反應與辨析度會極高。

可連著演一整天,狀態是免不了有所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