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傑的出現,而導致所有的參賽選手都要被上強度。

這是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

因為,如果真的只有李少傑一枝獨秀的話,這個節目就變得沒意思了。

就算真的一枝獨秀,成為唯一T0,那節目組也需要讓T1組的選手們打的更激烈點,對抗強度更高一點。

無論是什麼聯賽。

每一屆的強度都是不太一樣的,會有參差。

選手們也都會理解的。

比賽嘛,有強有弱很正常。

有時候,出現一個bug選手也是正常的嘛。

但......由於節目組會追求對抗,所以在比賽中,強度的門檻一般會取平均值。

雖然音樂作品評判標準是劃分成了「技術層面」與「觀眾喜好」兩個區塊。

大眾或許覺得......這倆因素或許確實沒關係。

技術強也未必一定受歡迎嘛!

但《燈塔偶像》的評委組可不這麼認為。

身為一個頂尖的音樂家,難道真的不知道如何作曲會更受歡迎嗎?

難道真的會不瞭解燈塔音樂,對燈塔音樂瞭解不深嗎?

醒醒吧!

就好像打LOL,一個世界級的頂尖職業選手,真的會不知道怎麼炸魚,怎麼虐黃金白金分段嗎?

或許會翻車,但大多還是節目效果。

或許不一定全都贏,但要知道,硬實力的差距就決定了人家整體勝率就是會很高。

都是一個遊戲。

能打上國服第一的,去韓服成績肯定也不會差,能打上韓服第一的,也不可能說在國服,歐服就沒法上分。

或許打發差異很大,但本質還是那個遊戲。

同理,音樂也是如此。

雖然風格喜好差異很大,但本質還是那點樂理。

實際上,無論是嚴肅音樂,還是流行音樂,作曲手法都是那些。

只不過流行音樂是為了流行,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所以作曲難度上,相對嚴肅音樂來說,可能會簡單一些。

人家能把嚴肅音樂玩的那麼好,沒道理流行音樂就一定撲街。

什麼樣的流行音樂更能被接受,更容易火呢?

「容易被記住」+「非常能調動情緒」

將這麼兩點如果從樂理層面分析。

想讓人記住,無疑就是清晰明朗,具有辨識度的旋律線+重複。

而調動情緒呢?

那便是根據書寫的主題,掌控想要表達的情緒,然後圍繞情緒進行一系列的處理。

例如想做激昂的音樂,用上升的音階,激烈的鼓點,爆炸的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