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聽起來玄而又玄的東西,實際上涉及到一個很新興的科目。

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其實並不只是人們想象的那種,我拿舒緩的音樂去安撫一下精神躁動的人。

而是基於一些人類對聲音刺激的產生的生理反應,以此去逐步探索。

這個領域中,甚至有既是音樂家,作曲家,又是醫生,醫學工作者這種大老。

似乎看到了身邊人目瞪口呆的面容。

李少傑微微一笑。

“不用感到這麼驚奇,其實這些東西並不魔幻。”

“這是因為生物反饋感測器的技術進步了,所以可以因此更精細的分析心跳心率在不同音樂條件下的變異性生理引數。”

“在這之前,衛斯理大學的神經學家,心理學家羅尹就有過具體的科研闡述,他們將音樂引起人類生理變化的部位,追朔到大腦網路中的一箇中心節點,稱為前腦島,前腦島與負責無意識調節身體功能的迷走神經有密切的聯絡。”

雙手一攤,李少傑開口道。

“當然,我並不懂醫學,也只是在科研課題中,與醫學有所交流,但在行業發展的路上,音樂行業的研究者也是需要儘可能的去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並且積極參與交流和配合。”

“哈哈!是這樣的!”

菲爾德哈哈大笑。

科學世界是很奇妙的。

當真正陷入其中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欲罷不能。

就像是很多其他科研課題一樣,整個科研組的學者,所學專業的方向性可能大不相同。

但彼此沾邊。

所以,這個時候就會需要各自攻克,然後將成果融合重組。

李少傑確實讀了很多這方面的論文,也學了很多基本的東西。

不過,還是那句話。

一來,李少傑並不是個醫生。

二來,這些結論未必可以確定是絕對真理,沒有任何正在科研的課題能夠保證他們的方向與結論就一定是對的。

但事在人為。

探索真理本身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

音樂到底是直接透過規則頻率的震動來刺激人體神經來影響人體,亦或是透過刺激神經以後,透過大腦資訊的轉化反饋刺激人體,更或者是透過影響情感來刺激人體。

目前來說,是沒有一個絕對的結論的。

更多人認為,這三者都有,而且是呈現一個彼此之間互相影響的複雜架構。

而且,在臨床上,音樂治療也確確實實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

所以,這就非常值得研究。

“就像是生物醫學和醫學心理學是兩種架構但互相影響的學科,而音樂本身無論是對個人注意力,記憶力,持續力,感受力,辨別力的刺激,還是在心理與情緒上產生一些引導,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李少傑聳了聳肩。

“總之,這很複雜,不僅僅只是催眠或者精神減壓這麼簡單。”

一席話解釋下去。

跟著的幾位小兄弟已經開始木了。

你不解釋,我不懂,解釋了,我更懵b......

屬實是學音樂的與不學音樂的都沉默了。

“哦,懂了!”

身邊一位跟著一起來的小兄弟在呆滯中勐拍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