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教授頗感意外,甚至以為是自己聽錯了。

“這是編磬?”

磬。(qing四聲,與罄竹難書的罄不一樣但讀音相同,前者樂器,後者意為“盡”)

在中國古代的音樂中,曾有這兩位宏音正律的兩兄弟。

鍾與磬。

鍾,大多便是指的編鐘。

而編磬,無疑在名氣上相差甚遠。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有詩曰“朱弦玉磬韻難知”。

磬,字中有聲,材質為石。

一般便是用石或玉所制。

聲音清脆通透。

“不對,這......居然是鐘磬齊鳴?”

仔細分辨了半天。

陳教授眼中露出一絲驚色。

這看似簡單的清脆敲擊,演奏著一種空靈的金石之聲。

金為鍾,石為磬。

清脆之中不乏迴音之悠遠,赫然是鍾與磬發出了同樣的一個音。

正因為兩者音色在同樣高音區的同音非常相似。

聽上去,就像是一個音。

但質感上,卻兼具了編鐘與編磬相似卻又有細微不同的質感。

這處理就很妙了!

一般來說,鐘磬會彼此配合協調。

但彼此都是以和聲或復調等方式出現,演奏不同的樂句來彼此配合。

而這一次,有了絃樂的打底,鐘磬合二為一,演奏一種樂句,卻有了更不一樣的感覺。

現代化中,不失古韻。

“有點意思。”

陳教授繼續看下去。

那是一幕幕文物閃過。

很快,卻又變成了繁華的城市。

絃樂不斷的推送,鼓點開始蠢蠢欲動。

當電子小提琴音色響起的時候,配合上電子合成器的鼓點。

這本以為是一部嚴肅音樂的配樂,竟然變成了中國風電子音樂!

配合畫面之中不斷閃過的畫面,莫名的讓人感到燃了起來!

五千年的歲月盡在其中!

是鐘磬,是佛龕,是優雅的紫砂壺中氤氳的茶道,是文武雙全醞釀的戲曲文化。

也是夜空之下川流不息的繁華,是奔向更快更強的各項競技。

而在琵琶聲的漸弱之下。

畫面也重新回到了一片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