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動著手。

但卻有一個小姑娘,站在原地,閉著眼睛,沒有參與進去。

這是一個十歲大的盲童。

小姑娘的身邊,還有一位婦女陪伴著。

正在李少傑有些疑惑的時候,小姑娘突然側耳動了動,眼睛依然閉著。

“媽媽,這裡的回聲很好聽。”

被轟炸成廢墟的近郊都市遍佈破瓦磚牆。

這裡的回聲條件,自然不是完好無損城市可以比的。

盲童看不到現實,但能聽得出環境的改變。

也正是這麼一句無心之言,卻讓周圍的李少傑聽的鼻子一酸。

這些孩子們很多都很懵懂。

小一點的,甚至不知道這些意味著什麼。

大一點的,知道自己在被碾壓著自尊,被摧毀家園,但同樣不知道因為什麼。

看著攝影師在記錄著這些片段,李少傑已然打定了注意。

要用這裡的傷痛與淚水,寫出一首歌,讓孩子們唱給世界聽。

要將孩子們復甦這裡生機的一幕幕,做成真實的mv。

有了具體的想法,便要加緊實施。

李少傑站在廢墟中,看著粉刷蒼白牆壁的孩子們的笑臉,也忍不住微微笑了起來。

在手中的筆記本中,計劃著自己的思路。

要讓更多的人聽到,要讓更多的人看到。

這或許就是身為藝術家應該做的事吧。

......

中午,李少傑與呂秋兒帶著孩子們回到了難民營中。

馬上就要開飯了。

難民營的午餐很簡單,畢竟,這樣的條件下無法讓食物變得多麼精緻美味。

兩塊麵包,兩塊雞肉,一點蔬菜水果。

不好吃,量也不大。

但勉強可以果腹。

對於這些經受戰火,卻逃過一劫,尚且活著的難民們來說,已然是很好的食物了。

這些物資,由聯合國相關組織提供。

但實際上,捐獻最多的,仍然是中國。

中國的音樂家們,都在李少傑的帶領下,過來切身實地的做一些事情。

甚至不僅音樂家。

各方社會人士,也都紛紛伸以援手。

不然,難民們的生活,可能還要更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