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傑曾經在創作《沂蒙山》的時候,說過一句話。

“創作一部作品,演繹一部作品,就一定要真實參與進去,去感受,去體驗。”

“不走一走,不看一看,你永遠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而此時,也正是到了踐行這個理念的時刻。

並不是說,給受苦受難的人創作公益音樂,就一定要親身體驗。

但一定要去看,去近距離的感受。

不然,憑空的臆想,往往跟現實有著很大的差距。

下了飛機以後,李少傑一行人便跟著聯合國的幾位領導,來到大馬士革zf這邊。

畢竟,最先需要展開的,是人道主義救援。

大場面。

在聯合國藍盔們的護送下,近六十輛卡車車隊早已在大馬士革等待完畢。

卡車中裝的全部都是人道主義救援物資。

帳篷,醫療器械,食物,衣物生活用品,健康和營養用品,洗滌用品,教育用品,兒童娛樂用品等等。

都是救災的核心物資。

由於冬季的條件惡劣,以及缺乏基本援助和服務,這裡的局勢一直非常不好。

人道主義救援,可不僅僅只是讓災民們吃點東西睡上一覺。

在戰火中,人們在解決了物質需求後,往往對精神需求也極其強烈。

教育,娛樂,更是重要。

或許會有人不理解,但很簡單。

苦中作樂罷了。

如果如此悲傷痛苦的時候,還沒有歡笑來轉移注意力,那麼引起的問題反而會更大。

李少傑在車隊上,恍若隔世。

來到大馬士革的時候,還沒覺得有什麼問題。

雖然建築的風情有些不同,但從大馬士革的機場到城市裡的感覺,雖然不如北上廣深般繁榮,像是六七年前國內的一些二三線城市.......但實際上感受並沒有如何強烈。

並不太像被戰火燃燒的國度。

來到大使館,交接,然後真正往災區走的時候,才逐漸顯現出冰山一角。

這裡的建築非常有阿拉伯的味道。

大馬士革,曾經是最美好的異域之旅目的地。

阿拉伯世界中,有這麼一個諺語。

“人間若有天堂,大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空,大馬士革必與之齊名。”

而曾經,先知穆罕默德看到大馬士革城後,拒絕進入。

在他看來,大馬士革就是美麗的天堂,一生只能進入一次。

所以,他選擇死後進入這裡。

從這些零星中,便完全可以知道,大馬士革,曾經是多麼富饒輝煌的城市。

可是,李少傑的眼中,大馬士革的發展似乎於上個世紀停滯了。

停滯?或者說,現在的大馬士革很冷清,行人幾乎很難遇到幾個,整個城市缺少了生機,只有帶著藍色地球標誌與紅色十字的車隊在行駛著。

車隊繼續前行。

逐漸來到了郊外。

而周圍的景色,不知是緩慢的漸變,還是突兀的轉變。

心神的衝擊讓很多人忘記了一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