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幕式的活動持續一整天。

白天,有總結性的報告,也有一些其他作品的展示。

講真,這樣的交流,意義非常之大。

無論是再強的藝術家,也是會存在“思維定勢”的。

能如同李少傑這般,能夠跳出思維定勢想問題的......不多。

就好像大家開車,習慣了駕駛位在左邊,但實際上,駕駛位設計在右邊的也不少。

比如帶嚶,霓虹。

由外國人來運用中國元素,由國人去運用外國元素,或許在本家看來,有些用法會很不對勁,但未必不會迸發出令人喜愛的新東西。

例如菠蘿披薩......

當然,在運用他國元素的時候,也要注意一些尊重,以及命名,定義上的問題。

不然會出現草莓麻婆豆腐這種偷換概念的存在。

李少傑算是大開眼界了。

圓明園為何如此美麗。

為何夠資格稱作萬園之園?

可不是因為它被燒了。

雖然曇花一現的它,讓痛點令國人記憶猶新,但其實,圓明園的美麗,是基於融合。

西洋樓中,以義大利巴洛克和法國洛可可風格為主導,但卻在園林佈局,細部的裝飾,運用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特色。

中國園林造景的理念,哲學。

融合了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美學觀念與建築工藝。

當不同的美匯聚一起,自然會令人沉醉。

而在這次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東西方的藝術家彼此靈感碰撞,相互借鑑。

本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當然,肯定是有極端的踩一捧一選手,可那種選手很難進入這種層次的盛會,倒是有幾個僥倖的,也在這次合作交流中當了一回背景板。

當晚。

閉幕式最後的收尾。

閉幕晚會,也正式開始。

因為是散場晚會,經過這段時間的交流(玩鬧),互相之間也都熟悉了。

於是,各種奇葩的玩鬧性質的嘗試作品便出來了。

看起來或許有點離譜,有點荒唐。

但其實,這就是意在鼓勵所有人脫離框架,盡情創新,開拓更多不同作品。

當然,玩鬧與互相之間搞笑,並不是無根浮萍,必須也是要有實實在在的藝術支撐。

藝術,總歸要有一個嚴謹的形式美學。

於是。

在民樂,管弦樂團,彼此演奏各自名曲的開幕式後。

上來的第一場,就讓傑哥直呼離譜。

踏馬的。

《三堂會審伽利略》。

這場面誰見過?

反正李少傑是沒見過。

劇情的內容多少有點魔改,但是基於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