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學術主流不代表就是對的!”(求訂閱~月票!)(第1/5頁)
章節報錯
“aazg!”
“太驚人了”
有人忍不住小聲驚歎了起來。
作為國際級別的頂級音樂家,絕大多數的人,真不會無根據的為黑而黑。
華夏悠久文化歷史,在經過了科學的考古發掘,有了強有力的證據後,自然會令人感到如此不可思議。
這種不可思議並不是“遠古人類多麼牛b”之類的感慨。
而是傳承未斷!
“經過遠古時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傳統音樂來到了形成期,這個時候,便已經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律法體系,七個音階,十二個律名,這個時期,為之後華夏音樂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而此時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鐘鼓樂隊。”
張瑾的話不僅僅讓外國人大開眼界。
實際上,很多國內的音樂家,也眼前放光的好奇聽著。
鐘鼓樂隊?
這不免令人想起了一個成語,“鐘鼓齊鳴”。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華夏的音樂,因由【百家爭鳴】,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也就是這時候,古琴,出現了,成為一種重要的獨奏樂器,貫穿了我國傳統音樂的始終,也誕生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張瑾介紹著,眾人順著看去。
那是一種平置彈弦的樂器,像很有名的古箏,但是沒有碼。
“古琴,又叫七絃琴,在很多詩詞中,又稱為瑤琴,屬古代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中的【絲】!”
絲,指的便是琴瑟,詩句或是成語中提到的很多。
“琴瑟和鳴”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其中的典籍,各色的樂器,繁瑣的發展。
那可是兩千兩百多年以前。
到了先秦時代,各色樂器已然達到七十餘種。
甚至已經出現了“樂府”。
張瑾繼續對著外賓介紹著周朝,春秋戰國,到秦朝,逐漸發展而成的各類樂器。
外賓們時不時的提出一些問題,張瑾便進行交流與解讀等工作。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讓音樂加速發展,相同的,由於尚未經歷秦朝的“車同軌,書同文”,所以,各個地域不同的文化發掘具有相當大的差異。
這裡面能夠講解的事情就實在是太多了。
交流進行的十分愉悅。
絕大多數人看上去都很放鬆。
但唯獨弗萊什和李少傑是例外。
李少傑眼珠子瞪著的瞅著弗萊什。
太特麼認真了,認真到周圍的人都感覺有些奇怪。
弗萊什自然是直接面對李少傑那犀利的目光。
煩死了。
但煩躁之中,多少是有點隱約開心的感覺。
原因無他。
李少傑之前“先死盯後無視”的戰術太特麼搞人心態了。
這段時間弗萊什的心態早就被折磨的欲仙欲死了。
不過,這真的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