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結束後,掌聲經久不息。

並不會激烈到全場瘋狂,甚至比不上很多明星的演唱會。

但熱情的掌聲中,是包含了禮節的敬佩。

想表達內心的喜愛,但還怕太過強烈的掌聲會讓演出後的回味餘韻變得充滿雜質。

甚至已然有音樂家想要開始研習總譜。

西洋的音樂中,中國的元素很濃重。

不說令外賓耳目一新的琵琶,運用到的呼麥。

就是服裝, 舞蹈設計,乃至於整體表演中其他的視覺元素,思想與哲學。

在外賓們看來,都東方韻味都極濃。

而看在國人眼中,卻又是不同的感受。

敦煌文化,西域文化。

本就和中原文化完全各異,卻水乳交融。

在古樸的質感中,西域的風情, 與西方的管絃樂, 結合的相得益彰。

雖然因為李少傑的想法可能會有些奇怪,可能與大眾所不同,在創作細節上,不同的人看起來或許有爭議。

可是,整體作品的精緻與大氣,卻是公認的!!

弗雷德裡克教授更是感慨。

為了表達“佛性”,為了表達人性之中最溫暖的片段。

整場指揮中,李少傑舉手投足的那種侵略性消失不見。

或者說,那種非常強大的感染力,完全融入到了樂曲中,並沒有“搶鏡頭”。

頗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奧古,看到了吧。”

弗雷德裡克鼓著掌,感慨了一聲,和助手說道。

“這是我最好的學生!!”

“嗯!看到了!”

奧古斯都點了點頭,看向舞臺上的李少傑,雙眼中露出敬意。

奧古斯都剛來到弗雷德裡克手下做事的時候,李少傑才畢業回國兩個月。

那時, “晨星”之名尚未黯淡, 走到哪裡,還都能聽到“晨星”的傳奇故事。

那時,奧古斯都並沒有覺得李少傑有多猛。

直到弗雷德裡克給自己看了李少傑的演出影片,奧古斯都才知道。

自己今年三十六歲,彈琴三十一年。

距離這個小年輕,還有很大的差距與鴻溝。

後來的歲月中,“晨星”失去了聯絡,音信全無。

即使在華國鋼琴界,似乎也完全沒有一丁點的名氣。

奧古斯都自己可是親眼看到過很多次,弗雷德裡克教授在辦公室看著與李少傑的合影發呆。

本來以為,這就是一個曇花一現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