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小李,你好像很喜歡呼麥啊。”

李教授呵呵的笑著。

“我記得,你之前做的那個《靈籠》配樂,就有好幾處地方用上了呼麥。”

“嗯,喜歡肯定是喜歡的,但用呼麥, 其實不是說很喜歡的願意。”

李少傑點了點頭。

“合適就用嘛,管他是哪裡的。”

“你別說,用呼麥去演繹自然,這個思路真的不錯。”

張教授越想越覺得很棒。

“因為,呼麥本身就是古代遊牧民族在模仿自然,牛羊馬的叫聲,空曠草原, 高山,瀑布中呼喊中發出的迴響。”

“而且用呼麥這種咱們傳統的發聲方式,這種別緻的喉音,可以起到不同於西方音樂人聲的運用方法。”

“對啊,而且你看小李這裡,主幹是中式傳統的支聲作曲方式,但其實呢,將這一個一個支聲,經過巧妙的處理,互為和聲,反而符合了西方的和聲體系,卻很不一樣。”

李教授愈發覺得搞頭很大,不由得不斷的點著頭。

蒙古民族繼承且發揚傳播下來的呼麥藝術,近些年來愈發轟動國際樂壇。

各國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 文化藝術學家們,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普遍的關注, 而很多“國家隊”的泰斗級民族音樂家, 聲樂家, 更是發出了呼籲。

保護,繼承,創新,研究!!

人聲的旋律從來都是單一聲部。

而呼麥這種單人多聲部聲樂,甚至可以說是打破了很多“常識”。

引起的連鎖反應自然是極大的,而在這些教授看來,李少傑進行的,正是在嚴肅音樂上,呼麥與管絃一次非常有價值的有機融合。

學的越多,有時候越容易陷入固定的思維。

天才,打破的也就是常規常識與固定思維!

不去糾結什麼商業,嚴肅,不去糾結創作手法,更不去糾結條條框框!!

當然,想做到這樣的程度,前提是將條條框框學到紮實。

“哼,一提動漫配樂,我就生氣。”

陳教授一聽到動漫配樂,當時就不樂意了。

尤其最讓陳教授火大的,就是李少傑“公然使用搖滾”。

就《jojo》裡處刑曲那電吉他聲,聲聲都劃在陳教授的心頭。

每次聽,都想起了自己兒子當時氣自己的樣子,就彷彿自己兒子一臉“反叛”的對自己搖著吉他,告訴自己“俺不走嚴肅音樂了”的那個樣子。

“切,別理那個老頑固。”

李教授翻了個白眼。

“我覺得很棒!!”

“就是,向前看才好。”

“我也覺得年輕人要有年輕人的想法與理念,更要有屬於年輕人的新潮學派。”

老教授們的一言一語,都在扎著陳教授的心。

氣的陳教授瞪著眼睛。

“你們什麼意思?!說的好像我是不能接受新事物的老古板一樣!!”

倒不是陳教授接受不了動漫,電音,搖滾。

主要是接受不了辛苦培養好久的兒子孫子全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