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個故事後,李少傑便對文藝,產生了巨大的興趣,並且逐漸嶄露天賦。

但這條路,不好走。

當學的越多,明白了越多後,心也就越累。

整個市面上,充滿了一種帶路文藝!

長久以來的潛移默化,不斷割裂著群眾,傳播著扭曲的價值觀,也不斷擠壓著紅心文藝工作者作品的流傳空間。

在娛樂演變,經濟進步中,人民越來越富裕。

但這,也從以前的“農”“工”,逐漸出現了更多細緻劃分,不同經濟能力的群體。

物質富足之下,本該追求精神富足......卻在一些人刻意為之下,潛移默化的進行著概念的偷換。

娛樂越來越小眾化,娛樂時間越來越碎片化。

兩方夾擊,並在推波助瀾下,娛樂,也變得越來越膚淺化。

文藝,本該是開放思想的。

寓教於樂!

是的,一開始的人民藝術,發展的初衷,其實就是因為一個簡單的道理。

【老百姓不愛聽大道理,但是愛聽戲】

但本質,一定是迴歸于思想的開拓。

李少傑一開始就明白這個道理,於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去嘗試。

要想實踐這些,本身就需要巨量的知識。

老百姓,可以不懂,可以只看第一體驗。

但創作者,不行!!

既要保證優秀的藝術性,更要保證通俗易懂,富有思想!!

......

可到了現在,總有人覺得一些藝術家高高在上,高雅低俗之說大行其道。

但其實,並不是文藝工作者脫離了群眾!!

就比如,現在很多的群眾,看到了一些看不懂的東西,尚未發言,便有導演急匆匆站出來大聲叫囂“觀眾不懂,那是他們水平不夠”。

於是,群眾便會覺得,哦,你們高雅的東西我們欣賞不來,我俗。

更加割裂了。

審美是有高低的,而大眾群體太大了,也不可能要求每一個人在藝術上的審美都極為高階,藝術本就不需要懂,第一體驗覺得棒,那就產生了興趣入了門。

之後,慢慢探索感興趣的東西,慢慢的聽故事。

共情。

任何藝術都會遇到一個問題。

一開始或許難以接受,但只要接受了,會發現越來越棒,越來越好。

藝術就會變得並不難懂。

只是需要那麼一點點的時間,一點點的耐心。

但就在時間碎片化的如今,就在這個當下,跳出來了一群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