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憑啥要求大眾要對樂曲詳細解說?還必須解說到標準答案?”

李少傑聳了聳肩。

“本來人家都聽的有點感覺了,結果一看一表達,全是錯的,嗨,還有誰能有興趣?”

“不對!你說的不對!!”

有位音樂家站了起來。

還擊道。

“如果不去了解背景,不去了解作者的經歷,你怎麼去感悟他的情緒?!”

“我們想推廣的不就是這些作品蘊含的這些精髓嗎。”

李少傑站起來,搖了搖頭。

“錯了!音樂是為了娛樂大眾的,也是為了教育大眾的,我國就有句話,叫做寓教於樂!!”

“所謂的創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作品表達的情感,需要研究這些的不是大眾,而是我們這些音樂人,我們研究這些,目的是學習,借鑑,創新,發展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音樂哪裡有標準答案?哪怕就是同樣的曲目,不同的指揮家的理解不同,表達出來的感覺也不同,難道這個問題你們沒想過嗎?”

此言一出,不少音樂家臉色一變。

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

沒有完全相同的指揮家。

而很多音樂界的撕b,便是因為各自的“標準答案”不同。

“但如果不受到教育,直觀感受的音樂,太主觀了!!”

有音樂家擔憂著。

“這些主觀的東西,並不能證明樂曲的優劣!!”

這句話一出,很多人好奇的看向李少傑。

因為,音樂,雖然在感受上,是情緒的藝術,是感性的藝術。

但其實,在創作的時候,是有嚴謹的框架,是一種理性的思維。

“你說的確實沒錯,但你要知道......觀眾不評價優劣,只會根據各自喜好選擇。”

“人家文學都講了,一千個觀眾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怎麼到了音樂這更加主觀感性的東西上,就要標準答案了呢?”

李少傑搖了搖頭。

“音樂恰恰是最不需要教育,就能感受到美感的藝術!!”

“我們藝術的本質不就是從人民中來,再回歸人民中去嗎?我們歌頌的不就是人嗎?退一萬步來講,人有那麼多,為啥都要討好?”

譁!!!

不少音樂家睜大雙眼。

躍躍欲試的想要反駁。

“不!我覺得.....”

“你這樣的.......”

“那如果......”

看著一個個試圖開口的人,李少傑當場就是一頓鳥語亂秀。

&nl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