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首音樂層次多了起來,聽感豐富起來後,雖然變得精彩。

但伴隨而來的問題,就是慢慢的有些不符合流行音樂的所謂“定義”了。

流行音樂,商業音樂,自然是要迎合大眾,這樣才能掙錢。

但對於大眾來說,反而是越簡單洗腦直截了當的音樂,傳唱度才越高,也越能熱的起來。

“記憶點”非常關鍵。

似乎是陷入了一個矛盾。

想火記憶點突出一個簡單沒技巧。

有技巧記憶點略顯複雜洗腦程度略低很難火。

李少傑眉頭微微皺了皺。

搖了搖頭,繼續往下看。

【不管怎麼說,古典主義音樂,都是伴隨著十八世紀中期,市民階級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與受眾廣泛的“啟蒙運動”屬於同一時代。】

【這個時候的音樂,既不像格里高利聖詠那般歌頌上帝的存在,也不似中世紀歐洲讚美王公貴族,首次,初次,誕生了由市民創作,為市民而作,傾訴市民內心情感的音樂!】

李少傑笑著點了點頭。

果然是老師的想法。

這個辦法,老早以前,也想到過。

或許......

更為“高階”的音樂,該如何被更多的民眾接受,應該能夠有更加妥善的處理方式。

似乎不再那麼對立了!!

技法的巧妙與高階.......也完全可以是接地氣的!

.....

西洋音樂與中國音樂的發展開始在腦海之中過度。

西方。

一開始,歌頌上帝。

此時的音樂,更側重於莊重與形式主義。

後來,歌頌貴族。

為了迎合貴族對於華麗的追捧,此時的形式主義似乎更加嚴重。

雖然極大的推動了音樂形式技巧的發展......但似乎有些分割開來。

再後來,歌頌市民階級。

將升級進步的技巧,用於市民身上。

浪漫主義的情感噴薄從這一刻走向巔峰。

隨著市民階級的擴張,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影響。

音樂作為一種人人都可以參與的娛樂方式,爵士樂隨運而生。

緊接著,放克,藍調,嘻哈,電子。

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參與,也有越來越多來源於貧民的音樂種類誕生融入,豐富了現如今的音樂。

就算研究中國的古典音樂,民族音樂,也很容易看出來這一類的發展方式。

一開始,遠古時期的捕獵,祭祀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