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第2/2頁)
章節報錯
老董笑得更壞了,道,“那蔡才女給翻譯一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應當如何斷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蔡琰微微一笑,對此如數家珍,“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乃孔子的原話。”
“意思是說,執政者可以讓黎庶按照我等指導的道路來走,但沒有必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
“老夫覺得不對。”老董便搖頭,拿出紙筆一邊寫這句話,一邊道,“如你所言,孔子這句話便是在愚民。”
“然作為第一位提倡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聖人怎麼可能贊同愚民政策?明顯同他一貫的理念相違背。”
“另外孟子乃孔子的信徒和思想繼承者,提出了‘民貴君輕’思想。如果孔子有愚民的思想,為何在《孟子》中的學說中沒有體現,並且還相反?”
一番話落,蔡琰瞪大了眼睛:你之前不是在邊塞提刀子砍人的麼,什麼時候對孔孟的學說如此深有研究了?
一個大老粗不舞槊掄錘,居然讀上《論語》了?
“那,那你認為該如何……呃,對,如何翻譯?”
“這句話正確的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紙上用標點符號將句子斷好後,老董繼續道。
“意思是‘執政者認為百姓的道德和行為符合規範時,就不要去幹涉過多。只有當他們覺得百姓的行為發生偏離需要教化時,才要去引導教育他們’。”
“只有這樣的解釋翻譯,才跟儒家一貫的德化政治、開啟民智等精神核心一致。”
話音落下,蔡琰的表情就變了,變成了‘我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
隨即強壓心神,卻不由自主湊過來看著標點符號道:“果,果真如此?……這般說來,我跟隨父親所學,竟一直都是錯的?”
“老夫哪裡知道?……”
誰知這時,老董又雙手一攤:“老夫就是個邊塞砍人的莽夫,哪能知道聖人一番話究竟什麼意思?”
“或許你適才的斷句翻譯,才是對的。”
“你!……”蔡琰頓時氣結:“轉移話題就罷了,這時候還吊我胃口?快說,快點說……婉兒說得一點沒錯,就不能太慣著你!”
老董便苦著臉,道:“這真怪不了老夫……”
“誰讓春秋時連毛筆都沒有,想記錄要麼鑄銅鼎上,那麼刻石碑,最方便的也是拿刀子劃在竹片上。”
“如此費時費力,自然只能記載精華。”
“故而《論語》都是孔子所言的道理,連個上下文兒的情景都沒有,誰能知道聖人當時到底什麼意思?”
“那你剛才還說得頭頭是道?”
“也就能騙騙你們這些讀書人,若是換成田間老農,只會拿鐵耙掄老夫,嫌老夫吃飽撐的礙事兒。”
蔡琰徹底被繞進去了,搞不懂老董到底什麼意思:“既然如此,你又為何要改良句讀,弄出一番複雜的符號?”
老董便詭秘一笑,終於圖窮匕見:“如何斷句不重要,聖人當時是什麼意思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誰給斷的,句又是如何翻譯的。”
蔡琰好像懂了,但又沒完全懂:“你是說……弄出這些符號後,就可以掌控經學典籍的解釋權?”
“不錯,把這些掌控在手中,就能抵消士族豪閥裡大儒解經注書的影響力,打破他們對知識的壟斷。”
老董眼神悠悠,手也悠悠攬住蔡琰的纖腰:“畢竟以後老夫要開科舉,考試總得有標準答案才行。”
“用標點符號定義好經學典籍後,考試才能公正公平,寒門和黎庶才可憑科考鯉魚躍龍門……”
“嗯,很有抱負。”蔡琰認可點頭,然後目露殺氣,“就是你那手,能不能別老想著鯉魚躍龍門?”
“變了,琰兒你變了……”
老董還想爭取一下,但嘴巴明顯有自己的想法兒,“自從看了子義和策兒的激情誘惑,你就不好騙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