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對方丞相說:“丞相,你將手裡的事情交出來,暫時由衛國公和蘇尚書接手。”

皇上這話出來後,朝堂上的官員都懷疑自已幻聽了?

皇上這是要拿方丞相開刀了?

不等其他人有反應,衛國公先反應了過來。

他馬上朝著皇上一揖:“謝皇上!臣一定不負陛下所託!”

到了如今這步,蘇尚書也只好上前:“臣也定當竭力為陛下排憂解難!”

……

皇上不等其他大臣提出異議,便轉回了開始的正題:

“今天朝會最主要的議題是討論荊王私自出封地一事該如何處罰,諸位不要偏題了。”

眾大臣心想:你三兩下就將方丞相的職位罷免了,難道還不是正事嗎?

得了皇上的好,衛國公自然也要投桃報李。

“啟稟皇上:荊王既然無詔私自出了封地,那是無論如何也要懲罰的。念在他是初犯,就令他上交封地三年的治理權吧!”

衛國公開口後,禮部尚書和常維均等人也紛紛附和。

但荊城上交了三年治理權後由誰接手又是個難題。

這一次,衛國公就沒有主動請纓了。

他心裡清楚得很,荊王沒有那麼聽話,荊城不是那麼好接手的。

……

最後,皇上令衛國公牽頭,著幾位尚書大人一起擬了一道諭旨:令荊王回虞都接受處罰。

皇上和大臣們的意思是:先將荊王調離了荊城再說。

……

散朝後,跟在衛國公身後的官員比以往更多。

之前皇上一直沒有表現出對哪個皇子的偏愛,可今天就直接罷免了方丞相的職務,看來是不看好三皇子了。

也是,大皇子是嫡是長,身後又有衛國公,自然是更合適的人選。

而兵部尚書幾人的臉色卻是極難看。

他們原本是方丞相的追隨者,很是看好三皇子,可如今,皇上還根本沒立太子,方丞相就先倒下了。

看皇上的意思,怕是沒有立三皇子為太子的打算了,否則不會這個時候擼了方丞相。

也罷!皇子們都還小,暫時還是先保持中立吧!

看蘇尚書、崔尚書還有刑部尚書他們,以前要不跟著皇上、要不謹慎、要不中立,可如今都好好的!

……

皇上之所以藉機發作方丞相自然不是因為他是三皇子的外家,如果是這樣,他早就處置了。

他是因為寧佑北信中說及方海昌瞞下的幾百萬兩銀子不是給三皇子、而是給了某個王爺。

這樣,就讓皇上不能容忍了。

之前以為他支援的是三皇子,就讓他在朝堂上制衡著衛國公。

可如今他支援的不知道是荊王還是江城王,瞞下的銀子也給了他們,那豈能讓他們壯大?

雖然寧佑北的信中說這件事還沒有最後證實,但鹽稅銀子少了是事實,沒有給三皇子也是事實。

只是,沒有了方丞相,那就要儘快將舅父調回虞都,讓他接手方丞相的職務,同時也和衛國公抗衡。

至於江淮鹽運使一職,可以先空著,讓辰表弟去擔任一個副使,等他熟悉了鹽稅業務再順理成章接手鹽運使一職。

……

貴妃宮殿

方丞相被暫停職務一事迅速傳遍了後宮,貴妃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