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大門緊閉,除了馬小鳳在樓上玩掌機,全家人圍坐在客廳沙發上,看著茶几上的那十五沓鈔票,個個沉默不語。

這次翻蓋新房,因為增加了許多‘新潮’的東西,比如遙控大彩電、電熱水器、冰箱、洗衣機、暖氣片、地板磚,還有專門打造的各種傢俱等等,裝修費用直線上升,最後一合計,竟是花了近四萬塊錢。

別看新房蓋好了倍兒有面子,街坊鄰居也個個羨慕,但那都是真金白銀換來的。原本電器和材料上節省一點,是能省下一萬多的,但馬小龍堅持用最好的材料,這才花了這麼多錢。

其實姥爺和姥姥是很心疼的,因為三萬多塊錢,能買三套一百平的房子呢!

但誰讓錢是大孫子賺的呢!大孫子想要,他們只能答應。

沒想到前腳正心疼亂花錢,後腳朱玲玲就送來這麼多錢。

其實馬小龍也有點後知後覺。

十五萬,這可是十五萬,是1990年的十五萬!如果這筆錢拿去京城買房子,全家人都可以躺著過下半輩子了。

“這筆錢……”姥爺開口了,但他在問馬小龍的意見:“小龍有什麼想法嗎?”

全家人都看著他。

馬小龍點點頭:“姥爺,我想在京城買幾套房子。”

現在京城的樓房才一兩千塊,而且香江還沒回歸,國內的房子沒有公攤面積這一說,房本上寫的住房面積,那是真正的實際居住面積。

而且這時候的京城並沒有外來人口的買房限制,買房的套數也不受限制,只要你有錢,想買多少就買多少。

十五萬雖然不多,但像大姨家那四十平米的房子,買上三套應該沒問題。

當然要是能買到四合院就更好了,這年頭的四合院比樓房還便宜,十五萬,興許能買一套兩百平米的四合院。

“在京城買房?”眾人不解,但並不反對,畢竟京城是首都,考慮到馬小龍學習成績好,以後十有八九會去京城上大學,要是提前買套房子,還是比較合適的,但……

“是不是太早了?”劉英道:“你才八歲,離上大學還遠呢!等你考上大學以後再去京城買房也一樣。”

一樣就有鬼了。

馬小龍乾咳一聲,道:“媽媽,我最近一段時間看了很多新聞報紙,發現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經濟越來越好,老百姓手裡的錢也多了,但錢多了以後,物價也一年比一年高,就比如早點,以前餜子一毛錢一根,現在賣兩毛,以後肯定越來越貴。”

眾人仔細想了想,還真是這樣,八十年代初的時候,一家四口有二十塊錢就能過日子,但短短十年,家裡變成了六口人,但每月沒有二百塊錢,根本過不下去。

自打馬小龍開始賺錢以後,家裡吃的用的更是翻倍的增長,每月固定的五百塊工資幾乎都花在了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上。剛開始很心疼,但隨著第一筆五萬塊的分成到賬,沒人在乎了。

“京城作為首都,已經成為咱們燕趙百姓打工的首選,這些年天南海北去京城打工、當保姆的人比比皆是,導致京城的人口數量越來越多。”說到這,馬小龍提了個問題:“如果一個地方的人越來越多,首先要考慮的是什麼?”

“吃飯。”劉英道。

“……”

“是住房。”馬強生說道:“首先要有安置那麼多人的住房。”

“對。”馬小龍點點頭:“我爸說的一點也沒錯,京城這些年也一直在大搞建設,比如今年要舉辦亞運會,早早的就蓋了亞運村,聽說亞運村裡招待運動員的樓房,在亞運會過後會對外銷售,據說每平米就要三四千呢!”

“三四千!?”全家人都被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