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人間蒸發 第55章獨愛(第2/2頁)
章節報錯
誰對誰錯,要給出一個公平的結論,而不應該一味的偏向表面上的弱勢群體,而忽略了真實被害人的內心感受。
一味的偏向表面上的弱勢群體,只會讓事理不分,人心不和,也是積累性別對立、年齡對立、長幼對立的根本原因。
可以說,情理邏輯是一個民族的良心,事理邏輯卻是讓這份良心能夠良性迴圈下去的根本。若是賞罰不明,失德者便會惡意橫行,守德者更會心灰意冷,世界必將會逐漸陷入到惡性迴圈之中。
迴歸到當前潘青家所存在的這起碰瓷事件,第五正更加傾向於潘青應該是一個始終陷入到感性邏輯之中的人。
也就是說,潘青所涉及的這起碰瓷案,是除去惡意碰瓷和記憶不清所導致的誣陷碰瓷,所存在的第三種碰瓷情況——因為極端維護自己的家人所產生的惡行碰瓷案件。
不管事實如何,也不管對方是否真的撞了人,只要家中的老人言明是被人給撞了,那麼這種無條件維護家人的人,也會義無反顧的開始站隊自己家人這邊。
不管未來鬧到什麼程度,就算是雞飛狗跳、民怨沸騰,這種人也不會有絲毫的悔改。
這種認親不認理的行為,雖然在自己的親友之中人緣會很好,但一般都會在外界留下惡名。
也正是因為潘青這種對於自己家人和朋友的無限護短,才會是柳月這種在家庭感情上有所缺失的人,能夠青睞於他的關鍵所在。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關係,在潘青被犯罪集團綁架的時候,柳月才會義無反顧的和他站在一起,甚至會產生一種共同赴死的壯烈情懷。
也就是說,當前的失蹤案,是以潘青母親為主體的失蹤案,其兒子和兒媳婦看起來就像是一種順帶的陪葬品一般。
這樣的一種犯罪升級舉動,到底是因為犯罪集團已經將自己的獵殺目標開始鎖定向多人群體,還是說明那幫犯罪分子的殘暴程度已經開始向道德失衡者的親友開始擴張了;又或者是說,在綁架道德失衡人員的過程之中,就算有無關人員恰好身處其中,他們也會毫不猶豫的處理掉這些無關人員。
每一種犯罪升級的可能性,都代表著整個犯罪集團的心理狀態發生了不同的巨大改變。
第一種情況,說明犯罪集團有可能真的在L市駐紮固定下來了,在犯罪手法和犯罪膽量進一步的擴大之後,他們便開始不滿足於每次只懲罰或淨化一人了。
第二種可能性,說明犯罪集團內部的成員,他們已經將道德失衡者的範圍給擴大了,甚至還產生了一種“子不教,父之過”的連坐心理,想要將那些縱容道德失衡者的人也一併懲罰了。
第三種可能性,就是一種最為明哲保身的舉動了,甚至在他們的理念之中,已經將那些阻擋他們道路的人,統統定義為了敵人。
各種犯罪升級的舉動,代表著整個犯罪集團的瘋狂程度正在一步步的上升,在這樣的心態驅使之下,若是對他們採用外部刺激手段的話,所得到的反饋也是不同的。
第一種,有可能會讓他們從此蟄伏起來;第二三種,則有可能讓他們產生較強的反抗行為,甚至將他第五正給當成頭號目標給與消滅掉。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第五正都覺得對他是有利的,因為就算是犯罪集團的首領選擇蟄伏,其內在的不穩定性,也會讓他的這種蟄伏存在極大的隱患。
蟄伏尚且如此,那就更別說其中有人想要主動攻擊他第五正了。
正當第五正還沉浸在自己的思維狀態之中的時候,突然被身旁的曾雅言給輕輕推了一下,看了一眼曾雅言繼續求助的神情,第五正也知道自己還有很多的收尾工作需要處理。
在儘量的勸慰了一番依舊絮絮叨叨不停的柳月母親之後,第五正便讓曾雅言和李文興將二老給強行送了回去。
因為第五正知道,柳月母親此時的這種抱怨和絮叨,僅僅只是因為心中的鬱結無處發洩,想要儘可能的找個物件進行發洩而已。
若是繼續陪著二老在這裡耗著,這才是對案情之中所有失蹤人員的不負責任。
……
“錢局,第三起失蹤案已經被第五正那小子給找了出來!
不僅被找了出來,還在受害人潘青的家中找到了一張購買項鍊和手鍊的小票,透過這張購物小票,已經大機率可以確定在豪能寄售行銷贓的可疑人員就是導致潘青、柳月等三人一同失蹤的主謀之一。
考慮到三起失蹤案的性質和銷贓手法都極其趨同,併案偵查的條件已經具備。
如今您所預備的重案三組在黃樂鑫入室盜竊傷害案之中已經初步與第五正進行接觸,是不是可以將重案三組給安排到第五正的專案組之中協助?”
第三起失蹤案,在非主動報案,又沒有太多案情關聯的情況下,竟然被第五正用一招非常有效的普篩法給尋找了出來,用時也不過一天半,這樣的找人效率,簡直有些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