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史書會怎麼記載?(第2/3頁)
章節報錯
吳國剛剛平息了奴隸暴動,同時東海(渤海)傳來好訊息。
不久前,吳國水軍再次北上,成功地佔領陳國的一個海上島嶼,並且還趁著陳國水軍靠岸補給時進行偷襲,一下子消滅了陳國一支艦隊。
夫差聽了一陣“哈哈”大笑,收斂笑容之後,有點愁苦地說道:“晉並齊,寡人僅是調六萬兵北上,或將徒勞無功。”
事實就是吳國怎麼可能眼睜睜看著齊國滅亡呢?哪怕不想引發大戰,夫差一個該有的動作總要動一動,免得世人看輕的同時,落了吳國的威風。
所以,夫差命令茹曹率六萬大軍北上,會先去莒國逛遊一圈,帶上一萬多莒軍再前往魯國。
如果晉國沒有激烈回應,茹曹會帶著吳莒聯軍揍魯國一頓,展現存在感又取得繳獲再歸國。
換作是晉國有動作,茹曹則是會嘗試修復與魯國的關係,然後在晉軍抵達之前回國。
以上的建議是伯噽告訴夫差,吳國已經在施行就代表接納了意見。
伯噽則是從文種那裡取得靈感,覺得可行才會告知夫差。
必須要說的一點是,伯噽完全沒有害夫差或吳國的想法,僅是覺得意見非常不錯,成與不成都不會對夫差或吳國有什麼危害,才會想在夫差這邊露一手。
察覺到重點沒有?
因為運河那邊的暴亂剛剛平息,肯定需要一批軍隊駐守,對吧?
同時,夫差還調集了六萬大軍北上。
吳國才多少人,又是能有效統治多少人,六萬大軍北上,有個三五萬吳軍在運河那邊分散駐紮,等於說腹地近乎於空虛了啊!
拿吳國的都城“吳”作例子,包括宮城在內平常怎麼都有三千駐軍,近期卻是下降到了不足八百,著實不怪勾踐認為時機到了。
“前往晉國聯絡智氏的人到了嗎?智瑤到底會怎麼回覆?”勾踐現在非常在意這個。
長久以來的越國有明暗兩個宗主國,明面的宗主國是吳國,暗地裡的宗主國則是晉國。
不開玩笑的來說,吳國其實表面上也是拿晉國當宗主國,一點不耽誤吳國想要挑戰晉國的霸主地位。
類似的情況很多,比如齊國在很長時間裡就是晉國的小弟,可是妨礙齊國給晉國搗亂了嗎?沒有的事呀!
鄭國和魯國也是那樣的情況,他們承認晉國是自己的宗主國,明裡暗裡一樣是在給晉國搗亂。
如果說有哪個國家堅定站在晉國那一邊,只剩下一個宋國了。
別看宋國因為一些需要會做出倒向吳國或是楚國的舉動,他們非常清楚一個事實,只有晉國才是宋國值得依靠的物件,真的到了必須做出抉擇的那一刻,宋國哪怕是出現很大損失也會選擇站在晉國這一邊。
勾踐在極力奉承夫差,時不時還會從自己的座位離開,跑到夫差這邊幫忙切肉。
類似的情況著實發生太多次,搞得夫差習以為常,連帶在場的吳人都沒覺得有什麼不對。
夫差感到很驕傲,認為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一名君主能將他國國君教導得這麼服順了。
其餘吳人也感到驕傲,認為沒有他國之君那樣服侍自家國君,更能證明國家的強大。
“晉人偏於享樂,霸業如何不失?”夫差在嚼著嘴裡的牛肉,感受著肥美與一些調料帶來的口感。
吃東西就吃東西,怎麼跟晉人開始享樂扯得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