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再謹慎也不為過(第1/3頁)
章節報錯
能在海浪波濤中起伏不斷的船隻站穩,到了內河之上肯定會站得更穩,只是內河不像大海擁有那麼大的空間,海戰的很多手段也就使不出來。
拿楚國、吳國、越國水軍很擅長的火攻來說,內河的流向就是由西向東,他們很懂得利用河水流向,操作著在一些小舟和木筏上堆滿柴火再澆上油,點燃之後讓那些小舟和木筏順流而下撞擊敵軍船隻引燃。
別看戰術很簡單,多少次內河水戰就是使用這樣的戰術取得勝利,偏偏還一再有人中招。
大海之上的那一套戰術也有人用過,那是明末鄭成功熟悉海域洋流,佈置了在內河擅使的戰術對付荷蘭人,結果還真的大獲成功。
原國水軍對大江的所知有限,甚至大多數河段是被楚國掌握在手裡,熟悉度上不佔優勢,連帶一旦深入就是楚國掌控了很久的區域,該狀況下與楚國在大江打水戰,吃虧絕對是一種必然。
歷史上曹軍南下之後兼併荊州水軍,水軍和陸軍加起來的兵力將近三十萬,數量遠遠超過東吳與湊數的劉備軍。
曹軍首先在選擇水軍駐紮營地時就吃了虧,隨後又因為不熟知當地氣候的風向,再加上軍中大多數北方士兵到了南方水土不服,結果是接近三十萬曹軍輸給了前線只有三萬多兵力的孫劉聯軍。
原軍不是曹軍,楚國也不是孫劉聯軍那般羸弱,雙方在兵力上,僅以當前的現狀來比較,反而是楚軍集結的軍隊更多一些。
程朔對水上領域的瞭解只有一個搭乘船隻趕路,其餘一點都不熟悉,沒有想過在大江上做點什麼文章,倒是有心思在隨後慢慢了解水戰,成為能夠指揮水陸兩種作戰方式的將軍。
按照原計劃,程朔應該將指揮鏈的下的船隊分為兩個部分,一支船隊向西進入大江,一直到“鳩茲”那邊的分叉進入支流,沿著這條支流進入五湖;另一支則是重新出海,沿著吳地沿海航線五湖一條河流的胡海口邊上駐紮。
這個五湖就是現代的太湖,它跟吳國舊都“吳”距離並不遙遠。
走“鳩茲”進入五湖只是一次嘗試,因此這一路的船隻不會太多,並且會是以“翼”船為主,只會攜帶一艘樓船。
如果大江在“鳩茲”的分叉支流能夠提供樓船航行到五湖,日後原國會在五湖邊上建立非常多的造船廠,再將五湖通往大海的那一條河流人工改造一下,使五湖成為一個大型的造船基地,分別製造平底船與尖底船兩個型別的船隻。
為什麼不是在沿海或大江邊上建立造船基地?首先是沿海過於荒涼,再來是大江的河床高低多變,更現實的是五湖那邊不缺造船可用的木材。
不算吳國還是越國,反正他們對自己地盤的開發程度都不高,遍處能夠見到原始森林,需要十幾人合抱的大樹比比皆是。
中原那邊不一樣,歷經幾百上千年的棲息,可能會有參天大樹的存在,只是數量方面遠遠少於吳地、越地、秦地和燕地,與巴地、蜀地一比則是更少。
曾經國力越強的列國,他們國中的參天大樹就越少,說不上到底是為什麼。
程朔出現顧慮的是楚國水軍已經在集結,要去“鳩茲”的大江分叉支流非常靠近“鵲”這個地方。
目前“鵲”被楚國佔領,當地一直駐紮著一支楚國水軍,該支水軍有活躍在原軍與楚軍交鋒的現場,只不過一次都沒有進入大江支流進入五湖。
原國這邊無法搞清楚是“鳩茲”的支流無法通航到五湖,或是楚國水軍擔心遭到支流裡面原軍在兩岸進行伏擊。
另外,哪怕那一條支流可以容下“翼”船航行,不一定就能容得下樓船通行,說什麼都要實地試一試才會知道。
派人探勘河床的作業耗時太長,原國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用來浪費,採取了最笨也是最土豪的做法,直接讓一艘樓船過去進行嘗試,能透過當然最好,不能就哪裡被擱淺從那裡改造,不管耗時多久爭取人工遲早一天改造到能夠使樓船通行。
有那麼一點需要注意,但凡能夠在地圖上被標記出來,河流通常都會比較長,再來是寬度一般也比較寬。
畢竟,太小的水系根本沒有標記的必要,不是嗎?
程朔左思右想還是暫時不派出水軍接近“鵲”,免得激發雙方在大江的大規模接戰。
“你等駐紮‘邗’,敵軍前來可作反擊,平時不對楚國水軍進行挑釁。”
接到命令的人是智林。
而作為水軍統領的智英需要跟隨艦隊一塊出海,他們將透過海路出現在越國舊都“會稽”的沿海,並且在當地的海灣實施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