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爹,夏收事畢,便要往都城為大王效力?」

「是咧。聽聞今次乃是將與楚國開戰。」

「這……」

「良人怎能如此?我家有今日,乃是大王恩澤,況且我等皆為王畿之人?若我等不踴躍,怎對得起大王設都,劃歸為王畿之地。」

「孩子尚小,請兩人珍惜性命。」

瓦沛面對自己妻子的囑託,一下子不應該說什麼了。

他們這一家子只有一個頂樑柱,一旦瓦沛有個三長兩短,確實會讓活著的妻子與孩子陷入困頓。

其它不用說,六十畝農田失去了男人,光是一個女人帶著七歲大的男娃和六歲大的女娃,到時候肯定是要苦了妻子。

說起來,農忙時也不是各忙各的,一般是互相幫忙栽種或收穫,平時的看顧則是自己負責。

幫忙都是互相的前提下,別人都是夫妻和大一些的孩子上陣,自己怎麼好意思單獨前往?哪怕好意思,別人也會有看法。

再則,一旦一個家庭沒有了男人,原本看起來和和睦睦的鄰居還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模樣呢。

「祖輩何有私產?沛並無寸功,得大王賜予土地,如不效命心中不安。」瓦沛很惆悵,還是選擇將心裡話講了出來。

妻子沒有姓氏,名叫布。

丈夫的字首其實也不是姓氏,以居住地的名來當字首而已。

現在這樣的人太多太多,怎麼數都數不過來。

因此在原國的戶冊上,男性沒有氏以居住地為字首,女性則沒有多麼講究。

並不是原國歧視女性,純粹是她們沒有姓,總不能強加塞給哪個姓之下吧?

夫妻倆各有心事,不再說話了。

歲數還小的兄妹正在院子裡玩耍,時不時發出的笑聲讓很普通的院子增添了色彩。

瓦沛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當世是某位貴族下的屬民,六七歲就開始被指派各種活,無論忙碌多少年也沒有屬於自己的財產,平日吃喝穿到底怎麼樣全看統屬小吏的心情。

「娃兒生了一個好時候。」瓦沛很高興地說道。

布無法反駁,因為她也有屬於自己的童年,能夠有很清晰的區分。

「大王頒佈律法,第三個娃兒每月可得十斤糧食。不若……再生一個?」布有些害羞的地說。

兩夫妻今年也就將近三十歲,他們在智氏的統治下生活了十來年,不止孩子生長在一個好時候,兩夫妻又何嘗不是?歷史軌跡沒有被改變的話,他們到三十歲的年紀,身體機能可能會是五六十歲的狀況。

在去年,智瑤頒佈了新的國策,每戶每到第二胎,無論男女每月都能從當地官府領取五斤糧食,到第三胎則是十斤糧食,第四胎可以獲得二十斤糧食,第五胎乾脆就是增加到四十斤糧食,無論生出男女一直可以領到十三歲。

一再翻倍的激勵方式很刺激人的眼球,從實際上也變成了國家在幫每一個家庭養新生兒。

這是建立在智瑤計劃在統一戰爭結束後,開始新的一個五年計劃,其中包括在秦地和吳越區域新啟動幾個大型水利工程。

秦地那邊修建鄭國渠,使得八百里秦川變成魚米之鄉,關於這點不知道的人挺少的吧?

吳越區域指的是長江三角洲的平原地帶。這邊開發出來之後,直接讓「江南好」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

首先的一個事實是,原國滅掉了那些國家,大部分的土地變成了智瑤名下,修建起水利工程肯定是智氏的好處最大,周邊的土地擁有者肯定也能得到好處。

國有資產足夠的前提下,智瑤才有那個膽子頒佈多生的激勵國策,並且初步執行的區域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