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飄了嗎?(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諸夏,起初只有八「姓」,不分排名先後為姬、姜、姒、姚、嬴、妘、媯、妊,傳聞是人類氏族社會時期最古老的部族。
按照規則,一個人的姓不變,氏可以根據官職或封地而變更。
那麼同姓的人,他們其實是有著相同的祖先,也即是多少年前是一家說法的出處。
諸夏的生存空間從來都不是平白得來,期間不知道歷經了多少艱辛,又犧牲了多少先輩,
氏在一開始是一種特殊榮耀,每一個「氏」的誕生,其實只說明瞭一點,諸夏又增加了哪一片生存空間;後面有了成體制的制度,才導致「氏」被賦予了另一種含義,也就是官職。
孫武的那個說法成立。
楚國是春秋時代滅國最多的一個國家,本著「存亡續絕」的理念,沒有做斬草除根的操作,各個被滅的諸侯後裔肯定會成為楚國的一員,並且還是作為特權階層。
他們在楚國公族強勢的時候,不可避免要成為楚國的羽翼,為了楚國的強盛添磚加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養國公族後裔養由基,他的「中華第一神箭手」稱號可不是吹噓出來,完全是在楚國與各個諸侯國的戰爭用敵將小命達成的成就,可見為楚國立下了多少汗馬功勞。
恰恰也是楚國滅掉的國家太多,那些被滅國家的後裔在楚國內部站穩腳跟,一旦楚國的公族不是那麼強勢,他們難免就會成為楚國內部的隱患。
只是,楚國封君為患的鍋需要屈氏、景氏和昭氏來背,作為楚國公族的他們率先搞「圈地自萌」那一套,其餘貴族只是有樣學樣而已。
智瑤現在最為重視的問題就一個,問道:「如此說來,楚公族與地方封君再次團結?」
一個問題,問得眾臣面面相覷。
不怕事的孫武笑著說道:「已有滅國之危,便是矛盾太大,何人願做亡國之民。」
智瑤壓根就不是那麼簡單的意思。
智徐吾不滿地瞪了一眼孫武,再說道:「古有「病入膏肓」之論,如今楚國正如此論,公族與地方封君早已是無藥石可救。」
話不能那麼說。
他們既然在朝會上進行討論,證明還是有很大的忌憚心理,並且不得不去重視。
楚國這一波爆發出來的能量超乎想象!
那可是五十萬大軍,不是隨便哪一個國家能拿得出來,首先就會讓原國驚詫。
能集結出五十萬大軍,代表楚國還能供應大軍所需的後勤,其中包括武器裝備以及糧食。
司馬穰苴就很感概地低聲呢喃道:「楚國之盛,遠超列國。」
曾經的齊國有人口約一百八十萬,國家還顯得極其富裕,打「艾陵之戰」調集十萬大軍都顯得吃力。這就是齊國在體制上比不過楚國的一種體現。
事實是什麼?比動員機制的話,整個中原也就曾經的晉國跟楚國並持,其他諸侯國有一個算一個都不如。
在晉國和楚國動不動就出兵十餘萬的時代,其他諸侯國能拉出五萬大軍都算足夠出色,齊國還是除了晉國和晉國之外第一個拉出十萬大軍的諸侯國。
臺狐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權衡是現在說出來,還是等一會私下稟告智瑤知曉,想了想還會是開口說道:「臣聽聞項氏與公族交惡,乃是為一墨氏。此墨氏乃是舊宋貴族,在「商丘
之戰」前效力,製作諸多器械,已為楚王寧所得。」
智瑤就覺得滅掉宋國一戰缺了點什麼!
以前沒有墨氏,墨翟重新振作家族才有一個墨氏,他有另外一個稱號叫墨子。
這也怪智瑤給原國加強得太過份,以至於墨翟在「商丘之戰」沒有發揮的餘地,大部分製作出來的器械沒有發揮就被摧毀,少量發揮了的器械並沒有給原軍造成太大傷亡,導致各級軍官並沒有太當回事。
說起來就是原國的統兵將校飄了,真切認為原國已經當世無敵,碰上一些小狀況很難起到重視心理。
沒有太當一回事,怎麼可能慎重其事的上報?智瑤坐的位置太高,一旦下面沒有彙報,事先沒有相關線索就很難去知曉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墨子投奔了楚國?」智瑤突然發現一些「時間線」被某種程度的修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