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新的卿位怎麼定?(第2/2頁)
章節報錯
晉國出精銳在晉人看來是理所當然,看著像是精銳,只有真正拉出去打一打,沒用敵人的鮮血證明自己前,樣子貨不值得一驚一乍。
戎裝有異什麼的?晉國是一個很習慣搞創新的國家,要不也輪不到晉國當霸主,並且斷斷續續將霸業維持百年以上。
在智氏轉移智躒棺木的時候,沒有家族會前來相送,有也只是一種個人行為的圍觀。
各家族後面會再去“智”地參加智躒的葬禮。
而在轉移智躒棺木之前,智申已經去宮城謁見國君。這裡走的是一種定下葬禮規格的程式,然後國君應該與其餘在任的“卿”商議該給智躒什麼諡號。
關於諡號,更多的是智氏爭取,智申提出的是“文”。
國君除非是非常厭惡某人,要不然才不會在這種事情上拒絕,一旦拒絕倒是耍了一國之君的威風,可是必然遭到記恨。
趙鞅不是士鞅,才不會在死人身上跟智氏為難。
魏侈和韓不信跟智躒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尤其還覺得智申當家作主的智氏可以有點其它期待,更不會去否了智氏提出來的諡號。
所以,諡號對智躒的蓋棺定論就是“文”這個美諡。
智氏一家子離開“新田”了,晉國的一場新較量才展開。
狐氏已經被晉君午召回。
晉君午之前得到了智躒的支援,不止會保留六個卿位,並且狐氏也將獲得卿位。
現在嘛?晉國是不是要保留六個卿位,狐氏能不能獲得卿位,反正就是沒有成為最終定局,然後智躒死了。
晉君午視智躒的突然死亡讓自己失去了一大臂力,懷疑一度表現出支援自己要恢復公族實力的趙鞅搞定範氏、中行氏後會不會撕破偽裝。
這個狐氏離開晉國已經非常久,算起來反正是超過一百年。
他們是因為跟趙氏產生不可彌合的矛盾,當時趙盾還相當的囂張跋扈,覺得無法鬥得過趙盾的狐射姑選擇帶上狐氏離開晉國。
隨後,狐氏去了晉國的西北,他們很快與狄人玩到了一塊,並且還保持著跟晉國若即若離的關係。
再後來,晉厲公和晉悼公時期的晉國一再向西北方向擴張,一邊跟秦國玩耍,另一邊謀算赤狄,最終在晉悼公時期幹掉了當地的赤狄。
那時狐氏已經幾近完全胡化,倒是還記得祖上在晉國混過,一度嘗試回到晉國,問題當時執政的人是趙武。
狐氏考慮到就是被趙氏逼迫離開晉國,想了又想決定還是不回晉國讓趙氏擺弄,遷徙去跟白狄(白翟)和林胡當鄰居去了。
晉君午招呼狐氏完全就是無奈之舉,他自己都不是那麼確認狐氏到底還是不是諸夏的一員,實力方面也不那麼清楚,純粹就是沒辦法的一個爛辦法。
“智卿已去,如此奈何?”晉君午趁著智氏的智申還沒有為‘卿’,想著再試探趙鞅一次。
晉國目前只有三名“卿”在任,不止是讓舊有的三個軍團編制亂糟糟,連帶很多政務也根本無法處理。
不開玩笑!
任何一個“卿”都是身兼多職,比如中軍將又是全軍統帥還是執政;四個軍團編制下,新軍將必定兼任司寇一職,只有三個軍團編制則是讓下軍將兼任司寇這個職位。
其餘的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等等卿位也都是身兼數職。
範氏在晉國完蛋,空出了士師(大法官),中行氏一完蛋也讓司徒出現空缺,等於說晉國近些年完全就是在用單軲轆走路,沒撲街是一些慣性還在發揮作用,長久這樣鐵定要完!
趙鞅直勾勾地看著晉君午就是不出聲。
雖說他們不知道智躒早死了,正式發喪也就三天。
晉君午一直對誰擔任“元戎”一直沒有什麼表態,想拿“本來”就屬於趙鞅的職位去交易,會讓趙鞅怎麼想呢?
韓不信輕聲說道:“君上,卿位應當早定。”
小弟嘛,需要的時候為大哥衝鋒陷陣,不是應該的嗎?
坐在原位半眯眼睛的魏侈直接心裡“呵呵”了。
這幾天趙氏可是熱鬧得很,大批的公族封主和中等貴族前往拜訪,不就是按照排資論輩輪到趙鞅作威作福了嗎?
只是,魏侈看到趙鞅和韓不信表演,怎麼可能不在心裡嘲諷趙鞅也太迫不及待了點。
“諸多職位空懸,國事難定也!”晉君午不會輕易退讓,要是等著智氏補上其中的一個卿位,到時候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