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來的武器之中沒有戈,原因當然是智瑤發現戈已經開始不適合當今時代的戰場。

真實情況是,到了戰國初期單純的戈就被各國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帶有“矛”的矛戈。

這一點楚國走在中原列國前面,他們很早就開始在幹普及矛戈的行動,相反中原列國要進入戰國時代才行動起來。

“我要不要訓練騎兵?”智瑤有這個困惑很久了。

中原列國都不缺馬,區分在於每一個家族所持有的數量以及質量。

比如說,很久之前晉國的所有家族之中,馬匹數量最多的是趙氏和狐氏;後來狐氏從晉國脫離,變成了趙氏和魏氏擁有的馬匹數量最多。

魏氏為什麼會有大量的馬?他們很戎人有著很久的交好過程,尤其是在魏舒時代幹了“和戎”的事業。

所以,趙氏的馬是自己培育,魏氏的馬則是來自與戎人的貿易。

智氏雖然在擁有馬的數量上跟趙氏、魏氏沒得比,不代表智氏擁有的馬匹數量就很少。

如果智氏真的缺馬到某種程度,怎麼組建起那麼多戰車的?

“我之所以在遲疑,純粹就是因為家裡的馬,它們的質量著實堪憂啊!”智瑤很無奈。

拿這一次智瑤跟芬嬴訂婚來說事,趙氏給了一千匹馬,其中大部分馬的質量就明顯勝過智氏的馬。

以平均資料,智氏的馬,馬背高度平均在一米一左右,耐力方面倒是可以,但是不存在什麼爆發力,明顯就不適合作為騎兵使用。

不知道是趙氏刻意挑選,還是他們養育馬的技術很好,一千匹馬的平均馬背高度為一米二十,耐力和爆發力也比智氏的馬好很多。

別小看馬背高度只是多了十厘米啊!

騎馬背高度一米一十的馬,騎手可能就雙腳著地,多了十厘米則至少還能晃悠。

騎兵什麼時候最兇猛?當然是他們集團衝鋒的時刻了。因此對騎兵來說,馬的爆發力至關重要!

得自趙氏的馬被智瑤安排到“智”地以北的黃河西岸。那邊現在還不屬於秦國的地盤,歸屬於智氏的勢力範圍,由於根本沒有開發的關係屬於原生態,最重要的是平原地形,非常適合用來牧馬。

智瑤已經讓智氏善於掌馬的人從中挑選,挑出最為優質的種馬以及母馬,嘗試再培育出更優質的馬出來。

“刀盾?矛戈盾?”

智徐吾和子路對於智瑤堅持訓練帶盾牌的兵種有點迷。

他們還是從智瑤這裡知道“刀”怎麼寫,又是個什麼意思。

一手長柄大砍刀和一手持塔盾;一手矛戈和一手持小圓盾。這就是智瑤想要嘗試練出來的兩個兵種。

其實,長柄大砍刀就是柄短了一些,要不然能視為關刀。有這樣的武器,再加上一面塔盾,它在漢代被視作朴刀兵的一種。

因為著實是沒有概念,智徐吾和子路只是表現出驚訝,還要在後繼看看實際效果再發表其它意見。

智瑤乾脆就讓挑點人過來,實地地進行著裝和武裝。

有了“模特”的存在,再加上智瑤教導初步的使用方法,本身對軍事就非常擅長的智徐吾和子路一下子有點琢磨明白了。

“若刀柄略短,配之圓盾,或許更佳?”子路說道。

智瑤心想:“很傳統的刀盾兵啊?這個不用練,各個家族都有這種專門用來破掉‘陣列線’計程車兵。”

區別在於那些士兵的武器是短矛或劍,盾屬於一種必備。

看懂了是個什麼情況,智瑤由展示了新兵種……,不對,夏朝和商朝已經有拿重武器的兵種,不過夏朝和商朝士兵拿的是“鉞”,智瑤弄出來的是戰斧兵。

智徐吾和子路看到戰斧兵拿的戰斧有矛的部件,再加上看著很有份量的斧,“模特”身穿胸甲以及相關配套。

這一刻,智徐吾和子路都在想:“光是看著就很兇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