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吳國君臣(第2/2頁)
章節報錯
因此,吳國這邊其實知道智氏同樣啟動了一個大工程的事情。
因為吳國自己有在進行大工程的關係,哪裡不知道一旦啟動何等規模的工程會產生多麼大的消耗呢?
恰恰是瞭解,吳國君臣很能理解智氏表現出來的剋制,他們自己也被搞得挺難受,尤其是好戰的那批貴族都快被憋出病來了。
文種繼續說道:“如今所需,乃是告知田氏無有安全之憂。待來日智氏復有出兵跡象,大王即刻有所動,增使田氏心安即可。”
夫差聽懂了。
按照文種的意思,目前非但不能給田氏施加壓力,還要好言好語地安撫田氏。
文種又說道:“雖不知為何,智氏願見田氏復國。此亦我所需?大王或可利用一二?”
有些事情夫差並不會告訴文種,比如說以後雖然會北上挑戰晉國的霸權,伯噽這一次出使卻是為了緩和與晉國的關係而去。
現在想要影響晉國的國策,無論怎麼看都撇不開智氏,乃至於最應該接觸的就是智氏。
事實就是隻要能夠影響到智氏,不止能夠影響到晉國的國策制定,直接的體現就是在齊國的博弈上即便情況不會變好,反正不會往更糟糕的趨勢滑坡。
吳國應該怎麼影響智氏呢?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晉國卿位家族的貪婪,再思考出既不會讓智氏獲得太多好處,又能夠讓智氏受到勾引的方向。
這一次伯噽身負使命前去求見智瑤,會提到的就是吳國與晉國的布匹交易,再來就是打算商談一塊從宋國謀取利益。
什麼?魏氏代表晉國跟宋國結盟,吳國還怎麼邀請智氏對付宋國?
對晉國的卿位家族來說,他們防著對方遠比對國外的戒備心更大,一切只因為晉國沒有出現過被外部勢力滅掉的卿位家族,但凡有卿位家滅亡一定是在內鬥中失敗。
歷史也一再證明一點,只要利益足夠大的話,沒有什麼是晉國卿位家族幹不出來的。
夫差並沒有第一時間回應文種,看向了公孫聖。
這個叫公孫聖的人上次因為智氏而逃過一死。
什麼原因呢?主要是公孫聖反對夫差出兵齊國,其中就提到智氏早就對齊國虎視眈眈,一旦吳軍北上的話,哪怕吳軍戰勝了齊軍,智氏也一定會出兵攻擊吳軍。
當時非常生氣的夫差本來是要殺掉公孫聖,或許又覺得那麼就處死公孫聖不夠解氣,打算在出徵北上的軍隊得勝而歸之後,好好嘲笑公孫聖再殺死。
後來發生的事情證明公孫聖說對了。
也許是夫差認知到想跟晉國爭奪霸權沒有那麼容易?
可能也是夫差發覺自己變得有些飄飄然,意識到身邊不能全是隻會說好聽話的臣子?公孫聖逃過了一死,從那之後也一直扮演著諫臣的角色。
公孫聖看到夫差視線轉移過來,馬上問道:“大王以為智瑤何許人也?”
老實說,還真沒有人對夫差問過這個問題。
智瑤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夫差並不知道其他人會有什麼答案,自己一時半會也無法說出什麼來。
“瑤,智氏次子,自幼得其祖、父寵愛。聽聞總角之年便參與家務,十二歲初次領兵戰勝諸侯,十四歲二次領兵再勝諸侯,隨後便是戰無不勝。齊國如今此般,大王以為乃是為何?”公孫聖說道。
太子友有些鬱悶地看著公孫聖,覺得前面還說得好好的,後面為什麼要問那麼一句,有被押出去砍了的可能性呀。
夫差不會去回答公孫聖剛才的提問,回答的話,不能睜眼說瞎話,說是吳國造成齊國現在的局面,講是智瑤的佈局又會顯得自己很無能。
其餘人也是用各色的表情看著公孫聖。
那麼多人之中,文種看似表情肅穆,心裡卻是在想:“公孫聖不死,大王(勾踐)的復仇大業便有阻礙。應該想辦法除掉啊!”
公孫聖停頓了一小會,期間看了在場眾人一圈,視線重新落在夫差身上時,說道:“如原國有瑤,何至有晉?”
也就是說,智瑤不止可以作為一名力挽狂瀾的人物,還是一位能使國家變得無比興盛的大臣,要是智瑤出生在原國沒有被晉國吞併之前,還不知道會是誰吞併誰。
夫差能明白公孫聖是什麼意思,不耽誤越來越想把公孫聖幹掉,一邊又在想:“正是因為智瑤能力強又聰明,或許……才有可能在對待田氏上面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