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強大兼併弱小(第2/2頁)
章節報錯
類似燕非這種情況的人不算多,更多是智氏開創了新的上進渠道,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對長狄什麼的早就淡忘,牢記的是作為智氏的一員。
這裡無非就是長狄的文化不敵諸夏的文化,又或者說落後的文明被先進的文明淘汰。
這個淘汰過程進行得無比自然,裡面其實沒有過多的血腥,純粹是空白的文化得到填補,隨後又是生長在那種環境之中,期間又感受到身為智氏一員的強大,以及因為智氏強大帶來的各種福利。
普通人沒有太多的國家情懷,在乎的其實是生活質量。
燕非所知道的是沒有老人提以前的榮光或什麼玩意,有的只是無盡的苦難,很難能夠吃飽,沒有安全保障,等等負面的故事。
那些苦難?燕非一個都沒有碰上過,相反納賦期間作為智氏一員享受到各種威風凜凜。
所以,有老人的存在挺好,老人述說過去的苦難,使得新生代知道作為智氏一員是多麼幸福。
“那便是徐吾大人罷?”
在異族那邊,自古以來“大人”就是用來稱呼上位者,口語可能不同,意思絕對相同。有文字之後,不管是什麼讀音,用文字書寫就是“大人”這兩個字型。
因為語言使用的關係,祖祖輩輩是晉人的群體能夠分辨出哪些人的祖上是異族,原因當然是每個地方的語言體系各有區別,使用相同的讀音或文字,該有的區別還是會用口語體現出來。
不過,看不到智氏內部會因為哪個人的出身而有歧視。
目前智氏約有二百五十萬的總人口,其中約有一百八十萬是地地道道的晉人,其餘大部分來自衛國、齊國、長狄,更有因為戰敗被俘的楚人、吳人、鄭人、秦人、等等。
其實,哪怕是貴族也沒有多麼強烈的國家歸屬感,更不能要求普通人有什麼家國情懷了,他們在智氏落戶,能出征就代表著已經拿到了上進渠道的鑰匙,想要的是過得更好,哪來的閒工夫因為地域或出身的不同搞矛盾。
他們已經抵達雁門山的南面平原,到目前為止暫時一次都還沒有跟趙氏展開較量。
因為目前沒有城邑的關係,當地肯定沒有正式的名稱,智氏大軍駐紮的地點後面被稱之為“平陰”要到戰國時期了。
燕非並不是第一次看見智氏的大人物,納賦的次數多了,有幸兩次見過智瑤本人,被當成了人生最為幸福的時刻。
為什麼智瑤後面還要加個“本人”的原因是,像燕非這種狄人的出身,他們會有雕刻木雕供奉的習俗,哪怕是成為智氏一員都沒有改掉那種習俗。
不是地地道道的諸夏出身,好多族裔都保持著原始崇拜,他們什麼都能供奉,得知哪個誰非常厲害,自己給加工了很多光環,再雕刻木雕時時供奉。
智瑤真的很厲害,尤其還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環境,拿來供奉一是畏懼,再來就是對強者的崇拜。
類似的習俗會被相當多的族裔保持下去,好多牛逼的人物都享受過成神的待遇。
燕非駐紮了兩天,某天中午突然得到出擊的命令。
作為騎兵,出擊需要做什麼準備呢?
燕非帶來了兩名隨從,隨從負責照顧戰馬,出征時將馬鐙、馬鞍裝備到戰馬,還要檢查馬掌上馬蹄鐵的狀況。
雖說現在諸夏苗裔不缺懂得騎馬的人,打從事實上還是沒有自小在馬背上長大的那一批族裔更擅長,因此智氏這邊的騎兵之中地地道道的晉人只是佔了四成左右。
現在智氏有多少騎兵?因為不存在什麼正規編制與非常規編制的區別,無非就是下達徵召命令,徵召了多少人區別,有多少騎兵著實是比較難以定義。
比如這一次,智瑤打算徵召一萬騎兵,得到徵召令的騎兵最少需要帶上一名隨扈,多的可能會帶上三五隨扈,造成騎兵編冊上有一萬名騎兵,加上隨扈也能起碼作戰,合起來可能有個三四萬騎手的樣子。
類似於燕非這種其實有專門的稱呼,他們有自己的農田與牧場,可以被稱呼為騎士。這也是智瑤帶來的改革之一。
智瑤本來想組建專門的騎軍,後來放棄的原因是沒有必要。
主要因由是戰馬的質量就那樣,不具備組建突騎兵需要的素質,具裝騎兵就更別想了。
那種現實之下,每年下達徵召命令,騎士集結成有編制的部隊,前往某處進行遊弋或清剿任務,完全是在接受訓練以及進行實戰,用不著再佔常備軍的名額。
等待哪天有了優秀的戰馬能夠編練突騎兵,更專業的訓練才會展開。而這一天不知道還要等多久,也許要等著智瑤派出去的人手從西域那邊帶回更優良的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