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智瑤不會故意去坑齊國,同時也不會給予太大的幫助,包括一旦吳軍奔赴戰場,齊軍需要在先期自己去應對,智氏不會那麼快下場。

為什麼?智瑤要走的又不是晉國成為齊國宗主國的老路,不一下子將齊國正朔的力量玩死,再將齊國君臣玩到徹底喪失信心,再某種程度上給予他們足夠的底氣,為的不就是還有一個田氏盤踞在東萊嗎?

現在徹底弄死齊國,智氏害怕吃撐了,要不然就是讓吳國或者誰來佔大便宜,吊著齊國使之半死不活就是最佳的方案了。

愣了半響的闞止回過神來,用不解的表情看著智瑤,看模樣是完全懵了。

“寡君絕無滅齊國之心,齊人保衛家園,瑤可予助力,不可干涉過甚。”智瑤說道。

沒錯啊,晉國的國君真沒有滅掉齊國的能力,他還是想著怎麼自保吧。

當下的時代,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的人就是國君,哪怕成為招牌,正式場合依舊代表著國家的權威,包括對外釋放出什麼訊號。

所以,晉國內部的卿位家族做了什麼,好的會讓國君薨逝之後成為評定諡號的根據,壞的也將影響到國君的身後名,跟這一位國君到底有沒有實權,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

懵圈智瑤更關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大概在一個月之前,魏氏的三個“師”在“鄢陵”這個地方跟約三萬楚軍打了一場戰役。

又是“鄢陵”啊,不是“鄢陵”地理位置多麼特別,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戰略價值,偏偏魏氏跟楚軍的交戰就是再次爆發在“鄢陵”這個地方。

算上這一次的話,晉國在“鄢陵”已經跟楚國較量了三次,規模最大的一次是雙方的總兵力合起來接近三十萬。而那一次雙方合起來超過三十萬大軍的“鄢陵之戰”發生在一百多年前。

一百多年前啊?知道兩支軍隊合起來三十萬的交戰規模意味著什麼嗎?以參戰人數來說,超過了當時已知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總人口數量。

即便是輪到智瑤發揮的時代,別看列國屢次爆發大戰,實際上真的開赴到戰場又實際參戰的軍隊,合起來的數量超過二十萬的唯一一次,也就上一次“艾陵之戰”齊國和吳國各自出動十萬大軍。其餘戰役同一時間參戰的軍隊總人數,真沒有達到二十萬的這個數字。

“魏氏明顯就是不希望楚國重新跟鄭國摻和到一塊,打那一場是為了展現實力恫嚇楚國,還是什麼原因?”智瑤覺得魏氏跟楚國打那一場有些多餘,除了上述猜測之外,真想不出其它原因了。

交往之前先幹一場,確認對方不是自己能夠輕易招惹的物件,有時候確實更容易談成一些合作。

比如這一次,吳國染指齊國之後,夫差已經派了三波使者來見智瑤,第一次恐嚇智瑤不要對齊國做得太過份,第二次商談各自撤兵,最後一次變成邀約一起瓜分齊國,不就是因為上一次智瑤在“艾陵之戰”打贏了吳軍嗎?

智瑤面對夫差的前兩次提議都客客氣氣,輪到第三次直接讓吳國使者滾蛋了。

不知道夫差有沒有被氣到?氣得一怒之下提大軍北上,會是智瑤最想看到的一幕。

可惜了,智瑤從細作那裡得到的回饋是吳國只對挖掘運河的速度增快,沒有新一輪的集結,之前多少吳軍北上就是多少了。

“齊軍先勝魯軍,後敗於吳軍之手,宗子依舊無所作為,怕是……”孫武知道智瑤的計劃,還是不認可過度放縱吳軍,會增使吳軍氣焰過剩,後面給智氏造成更多的死傷。

智瑤覺得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出現的結果再一次證明哪怕由子路統率魯軍,頂多就是讓魯軍給齊軍造成的損失更大,魯軍該不會贏就是輸給齊軍。

統率吳軍的胥門巢明明能夠增援上去扭轉戰局,還是坐視魯軍敗在齊軍手上,等待齊軍陷入勝利的狂歡之中再突然偷襲,一下子把齊軍給打崩了。

這很符合吳人的習性,能偷襲就絕對不正面幹。

吳軍沒有偷襲齊軍之前,智氏這邊其實是掌握了吳軍的動向,也猜測出吳軍是想要偷襲齊軍。

然而,智瑤並沒有將情報與齊軍共享,除了派出部隊穿插到吳軍後方之外,更加沒有其餘舉動,一樣是坐視齊軍敗在了吳軍的手上。

魯人和齊人或許不理解吳人和晉人為什麼明明能做點,到頭來卻什麼不做。

以晉人和吳人的角度來說,其實什麼都不做就一個理由,互相之間的地位不平等,什麼時候輪到魯人或齊人教吳人或晉人做事了?

------題外話------

今天沒拉垮,第二章在中午十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