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庚的選擇很現實,託人給智瑤帶一句話,希望智瑤能夠儘快率軍返回“高陵”戰區,一起將那一支秦軍解決掉。

從這裡也就能夠看出一點,韓氏沒有獨自戰勝那一支秦軍的信心,迫切希望能夠回到該有的輔助位置。

“韓氏的近戰能力弱嗎?”智瑤想了一番,得出的答案是真的挺弱的。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韓氏專門走打輔助的路線,得了一個善射的名聲,隨之更痴迷於研究遠端攻擊模式了。他們一旦能夠跟魏氏配合,起到的作用真不是一加一等於的效果,絕對是一加一多於二。

魏氏能抗正面,並且還是非常能抗線的那種。有魏氏頂在前方不動搖的話,韓氏的弓箭手簡直是幸福極了,不止沒有被近身的風險,還能愜意地想射哪裡就射哪裡。

“算起來,韓厥成就了韓氏,也坑了韓氏啊。”智瑤才不會嘲笑。

時代的侷限性,再加上缺乏相關的觀念,生產力又跟不上,能單獨加強一個兵種都算是有先見之明,並且顯得最為符合實際了。

晉國的各個家族一直以來都感念韓厥的人品,某種程度上很願意慣著韓氏。這種遷就要是在晉國內部一片和睦的環境下,自然是一種非常良性的互相遞補和搭配,換作內部局勢出現變化,一下子就會讓韓氏顯得比較難受了。

以為只有韓氏在自家的軍隊建設上面單一嗎?並不是的。

拿魏氏來說,他們的抗線能力非常強,遠端攻擊則是非常差勁。

再說趙氏,他們非常擅長打運動戰,列陣而戰的抗線以及遠端攻擊就比較弱了。

以前的荀氏是一種萬金油,屬於什麼都能做,又沒有單獨一個強項,勉強維持一個萬金油小能手的定位,碰上強一點的對手隨時可能拉垮。

後來,郤氏滅亡時期,智罃可勁地扒拉好處,某種程度上算是奪走了郤氏的戰法,荀氏的中行氏依舊走萬金油路線,智氏卻是在悄然間發生了改變。

當然了,智瑤可是花了十多年的時間用來強軍,基本穩固了智氏的老路線,可是極大加強了遠端攻擊的各方面,甚至還搞出了專門抗線的重步兵以及靈活機動的騎兵。

這麼看的話,想必已經有人看出智氏與其他家族的不同了?

說白了,韓氏和魏氏還是在走老路,他們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國家內部的一個家族,不用各方各面都拿手,只要不是全面拉垮就行;智氏在智瑤的引路和謀劃下,走上了全面發展的道路,尤其是還在尋求各方各面都要強大起來的建設。

僅僅是那一點,某天晉國真的分裂,有機會分一杯羹的魏氏和韓氏,他們一開始會因為兵種能力的單一而很難受,智氏則是在作為晉國內部一個家族時就全面開花。

目前的智氏,到底是哪個兵種最強?沒有任何疑問還是傳統戰法最強。

所謂的傳統戰法,無非就是戰車、步兵加遠端攻擊部隊的結陣而戰。而這還經過智瑤的一再加強,努力的原因是一旦與魏氏和韓氏為敵,單獨一個智氏就能與之全面對抗,不會像韓氏缺乏抗線部隊,魏氏則是缺了遠端攻擊。

傳統部隊發展到那地步,智瑤能夠繼續加強的地方已經不多,能幹的就是一種“修修補補”而已。

比如,保證各種訓練不落下,再研究出更輕便卻保證防禦力的甲冑,更適合士兵用來對線的武器,除此還能再給步兵進行什麼裝備上的加強呢?

所以,智瑤開始建設騎兵。

那麼事實就是,智瑤一開始不搞騎兵原因是傳統部隊都還不夠完善,先將傳統部隊給加強到某種極致,再開始發展騎兵。

從戰略眼光來看,打從事實上就是智瑤走出魏氏、韓氏、等等家族的窘境或誤區,智氏看著是一個家族,其實已經具備了一個國家該有的全方位發展了。

魏氏和韓氏也在嘗試,他們卻是落後了智氏至少十年。

想要從單一走向全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難題,思想上以及物資生產,還有觀念等等,他們不止要找對方向,還要有那個能力建設出一套體系,真不是光有想法就能做到的。

事實是什麼?現在的韓氏想全面開花,他們也真的在做了,該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又或是有方法卻無法實現。

這個不就是現代好多國家都知道大國是怎麼崛起,要命的是明知道應該怎麼去做,實際卻是根本無法進行復制嗎?

看上去智瑤很閒的樣子,有時間用在思考這個家族的優劣?

他還真的是有點閒,每天光是看看各處送來的情報,其餘什麼事情都不用做。

這個也是智氏從整體上成熟了,管理體系完善,不同的事情由專門人去處理,不用每件事情都需要最高層來拿主意。

不要小看上述那些,講道理能做到那種程度一點都不容易。

首先,要有足夠多的基層幹才,出了事情能夠拿出正確的主意進行解決,能在他們這邊就將事情解決好,不用再麻煩更上的一級了。

隨後,擁有能夠將上級命令執行下去的中層,他們還要解決基層無法解決的難題,說白了就是擔負起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大大加大行政效率。

現在只有智氏擁有這麼一套管理層,其餘……?哪怕是一個諸侯國,管理體系未必能夠比智氏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