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之後,秦國縮回去了西邊,白翟更是絲毫不敢再靠近晉人的地盤遊牧。

重新接受諸夏文化十餘年的狐氏,他們之前某種程度上算是白翟繼續向東進發的幫兇,使得白翟又開始恢復東進。

那個就是為什麼晉定公要重新吸納狐氏,當時的智躒和趙鞅都同意的原因之一。

智躒和趙鞅認為重新吸納狐氏能夠斬斷白翟東進的手,並且還能讓本來作為幫兇的狐氏跟白翟徹底翻臉,能夠在晉國應對諸侯時,使得狐氏變成抵禦白翟東進的阻力。

事實證明智躒和趙鞅做對了,狐氏現在就是白翟想要東進的最大阻力,雙方在大河上游沒有爆發規模浩大的戰事,衝突卻是時不時發生,其餘家族則是空出手想怎麼擺弄諸侯就那麼擺弄,一點不用去操心白翟。

歷經半個月的行軍,智瑤等人來到了一個叫“高陵”的城邑附近。

這座“高陵”屬於秦國,它坐落在渭水邊上,同時是秦國在渭水北岸最為靠近晉國勢力範圍的城池。

全軍駐紮下來。

智瑤召集眾人開會。

“克‘高陵’以作屯糧之地,可使後勤無憂。”

這是韓庚的觀點。

他們這些接手權力的二代,要說全部飯桶就是詆譭。

而韓庚是決定西進之後補課,瞭解到秦軍作戰時很愛襲擊對手的糧道,才有了上述的建議。

有建議了對不對?建議還很正確,事情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智瑤立刻下令隨軍輔兵砍伐樹木,再命令公輸李負責督造攻城器械。

“秦人善單騎急奔,狐氏亦然。”智瑤說著看向狐尤。

狐解還在自家的封地,出征的是狐尤這個二代。

跟往常一樣,狐氏納賦拉不出數量足夠的兵車,保持著攜帶大量牧畜的習慣。

他們的人基本都會騎馬,趕路時輕輕鬆鬆,截擊敵軍散騎或成規模的單騎走馬,任務肯定要落在狐氏身上。

智瑤不也帶來了三個“旅”的騎兵嗎?問題是智氏的騎兵用法方面跟狐氏、秦國以及其它遊牧族群不一樣啊。

領命的狐尤看上去比較興奮。

馬鞍和馬鐙在智氏出現,礙於“專利”的狐氏不敢全面模仿,搞出類似的玩意卻不會客氣,得到新玩具又進行試驗,真心覺得太好用了。

這個也是智瑤極力忍耐不拿出更多新玩意的原因,技術含量不夠高的新玩意,其他家族模仿起來真沒有難度,不敢說一下子傳得滿世界都是,有心模仿的家族真攔不住。

智氏知道狐氏在製作馬鞍和馬鐙沒有多餘表示,只要馬掌的秘密不被窺探到,同樣作為騎兵依舊存在差距。

攻城器械正在打造。

狐氏的騎兵成隊而出,先將周圍摸清楚,找一找有沒有秦軍或是其他人馬的存在。

落在後面的魏氏部隊需要趕緊將沿途需要的修橋補上,他們幹完之後就輪到鍾氏的軍隊分散在各處保證後勤線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