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天賦方面的關係,年紀不大的公輸班卻在某些技術上比之自己的長輩更高超,尤其體現在對某項技術的“靈光一閃”上面。

公輸班自信滿滿地說道:“請宗子放心。班定然不負使命,或將獻禮於宗子。”

啥玩意?獻禮?

智瑤一下子卻明白過來,鼓勵了幾句讓公輸班自行去忙碌。

很早之前,智瑤知道公輸班存在,有跟公輸班提到過“軌道”這麼一種玩意。

什麼軌道?指定不是火車用的軌道,鋪上枕木用於馬拉車則是可以的。

馬拉車的軌道在戰國就出現了,首先使用的是楚國,後來秦帝國修建馳道也應用了馬拉車軌道的技術。

不要以為有相關的概念就很容易研究出來,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真是一點不少,選擇合適的枕木,枕木的基座構造又該是怎麼樣的佈局,再怎麼將用於軌道的車輪搞出來,需要弄明白的技術真是太多了。

智瑤對“馳道”的出現還是充滿了期待,一旦有這麼一種道路,不止會節省用於運輸的人力畜力,更加重要的是運輸速度會成倍加快。

要是智氏研究出了馳道,大肆修建當然沒有那份人力物力,修建一條以“邯鄲”和“鄴”作為起點,貫通到“譚”的馳道,會讓智氏吃掉齊國變得更加簡單,同時也能保證兼併掉齊國之後的兵力快速調動難題得到解決,加強統治的保障力度。

在魏駒到來之前,需要等人的智瑤根本走不太遠。

那樣一搞,智瑤就一直待在“鄴”城內,趁機巡視更多的工坊。

智氏搞的工業相對比其它年代,無論是規模還是科技含量,受限於春秋時期的限制,肯定是大大不如的。

跟其它時代比,比不過是正常,完勝同時代的所有人也就足夠了。

“我家無需再製‘美金’兵器,銅料可留庫,日後另有大用。”智瑤說的美金就是青銅,並不是那個‘刀樂’。

智氏大肆採礦,主要是以尋找鐵礦來進行開採,發現銅礦自然也不會放過。

現在的礦產勘探技術當然不太高,一般也就只能發現不深的礦產,並且能辨別出來的礦產種類也就那麼些。

也就是到了君權如招牌的時代,智氏發現銅礦可以進行開採,換作更早之前的話,一旦發現銅礦,要麼是放著不管,再不然就是上報國君,原因是銅礦的開採權只有國君有。

不止是銅礦,包括對水系的捕魚權,山林使用權,很早都只屬一國之君,後來水系和山林的使用權下放到貴族階層,普通人連砍柴都要得到貴族的允許,不然就是觸犯“專利”的一種行為。

拿現在來說,智氏封地內的一草一木都是家主所有,甚至連家大夫、“士”、“徒”、“羨”、黎庶都算是家主的財產,可以想象作為一個大家族的家主會有多麼爽……才怪!

若是在其餘只管享受權力帶來的好處,不用承擔享受權力帶來的責任,可以不管不顧為前提,爽肯定是會很爽,並且還是爽到爆的程度。

春秋與戰國卻不是隻享受權力帶來的好處,更要承擔權力帶來的責任。

其實他們只顧著爽也行,某天睡覺的時候被族人或家臣殺死的機率會很大,或是在某天其他家族的攻打之下滅族。

現在的一家之主,祖宗有足夠的累積還好,自己沒有什麼雄心壯志也能混日子,有責任心又有雄心壯志會比誰都要勞心勞命,

講得更通透一些,一家之主需要照顧的是幾百、幾千、幾萬、幾十萬、上百萬……乃至於更多人,他們的吃、喝、穿、用等等都要負責起來,輕鬆什麼的壓根就不存在。

即便是勞碌命,不知道多少人想要有那份勞碌都不可得。

等了七八天的智瑤可算是把魏駒等來了。

“我聞北地洪澇?”魏駒跟智瑤閒聊了一小會,突然問了這麼一句。

那可不是嗎?

孫武對“晉陽”採取水攻,當地的地形是盆地,積水哪有那麼快會消退,受到影響的區域可不要太廣。

這麼說吧,水攻之後的“晉陽”周邊變成了澤國,甚至連“平陵”都受到汾水改道的波及了。

那個“平陵”在“晉陽”西南面約百里之外,並且“平陵”跟魏氏封地“祁”很近。

智瑤為什麼不怕水攻“晉陽”的訊息洩漏?智氏有大量的斥候正在巡視是其一,再來就是水攻讓很多道路被中斷。

原本在“晉陽”那邊的兩個智氏軍團,他們想撤走都無法走南邊路線,需要向東北方向前往“仇由”。

一場水攻之後,智氏只是在“晉陽”留下兩個“旅”的兵力,屯駐退水之後的“晉陽”城內,其餘的兵力全給撤走了。

智瑤有點狐疑地打量著魏駒,心想:“魏氏是窺探到了什麼嗎?”

然而,魏駒來“鄴”找智瑤有另外的事情,提到北地的洪澇更像是再擔心智氏在“晉陽”折損太大。

是什麼讓魏氏因為智氏可能出現的重大折損憂慮,他們不應該對智氏出現折損感到開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