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水邊上的會面,使得智瑤對白公勝的印象極好。

如果不是飆演技,看上去白公勝這個人的個性相當鮮明,重情義且說話非常直接,某種程度還表現出對個人恩義比國家利益更重視。

不過話又說回來,白公勝率軍討伐鄭國本身也是帶著個人感情,與楚國國策存在矛盾。

楚國近期並不想與鄭國頻繁爆發交戰, 純粹是因為白公勝想要為父報仇,楚君章以及令尹子西瞭解白公勝的為人,不得已允准白公勝率軍伐鄭罷了。

當下的楚國,一來不想跟晉國交惡,再來是吳國的威脅更大。打鄭國能夠獲得一些好處,繼續向北擴張更可能讓過於敏感的晉國重新將注意力轉到楚國身上, 對楚國真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了, 一再攻打鄭國的楚國, 沒有對鄭國的城邑實施佔領,每一次打完都是進行徹底的班師,跟楚國一再表現出來的貪得無厭簡直就是兩種作風。

楚國將陳國吞併了對不對?陳國是周王室的三恪之一,也就是陳國是一個負責虞舜祭祀的國家,說滅就滅了。

另外的兩個“恪”是杞國和宋國,分別對應大禹和殷商的相關祭祀。

什麼?越國是為了祭祀大禹才分封的國家?沒錯啊。

然而,杞國和越國都是大禹的後裔,祭祀上是存在分工的。

周禮重祭祀,有特別祭祀任務的國家,他們曾經或現在可能都很弱小, 曾經不用擔憂亡國, 現在情況好像變得不一樣了?最起碼杞國在知道陳國被滅之後,應該擔憂某天是不是也會突然亡國。

按照道理來說, 還追求成為霸主的晉國應該對楚國滅掉陳國進行譴責, 可是並沒有。

國家層次沒有發聲,今天智瑤跟白公勝見上面,一樣沒有談及陳國的話題。

“晉今次為何伐鄭?”白公勝問道。

智瑤說道:“我之不幸, 鄭焉敢與之, 如何不罰。”

鄭國參與了晉國的內亂,他們選擇的範氏和中行氏陣營敗亡,肯定要受到懲罰。

白公勝能不知道那個道理嗎?肯定知道的。

“如此,你我或可共擊‘新鄭’。”白公勝提議道。

智瑤搖頭說道:“‘新鄭’乃堅城,我之四‘師’,白公帳下之兵不足五萬,攻之徒添傷亡耳。”

別說很難攻下,哪怕能攻下產生的傷亡也會很大。

再則說了,晉國和楚國很難相信對方,缺乏互信基礎的合作,裡面怎麼可能少了爾虞我詐。

白公勝露出了詫異的表情,說道:“足下每到一處,必克之名不復?”

什麼意思?

講的是智瑤曾經攻下“臨淄”、“濮陽”和“鮮虞”的事蹟,來到“新鄭”卻不想要攻克,不止不像智瑤的為人,還會讓“攻城大師”的諢號出現瑕疵。

智瑤就實說道:“如欲克鄭都,我需兩‘軍’,耗費或需兩歲?”

兩個軍團還必須全部都是出自智氏,不能是其他家族的部隊。

白公勝沉默了一小會,比較突然地發出大笑, 還一邊笑, 一邊說道:“智氏宗子乃是妙人,亦是可交之人。”

先不提白公勝對智瑤的這個結論是怎麼回事,智瑤的表態無疑很中肯。

鄭國都城“新鄭”跟其它城池不一樣,早期就在原有城池規模下設了兩道外城牆,變成跟宮城結合起來有三道城牆的城池;後面“新鄭”一再增設外郭,不止是城池向外擴張,還搞出了六道“違建”的防禦鏈,一下子讓“新鄭”變成一座有九道防禦鏈的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