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我的度量超乎你們想象(第1/2頁)
章節報錯
智瑤給智氏制定了東向的戰略,優先削弱齊國純粹是歷史機遇使然。
因為智氏註定會東擴,所以處在東面的國家都會成為目標,其中包括了魯國。
陽虎跟魯國有著超多的恩怨糾葛。某一天智氏擴張到與魯國比鄰?到時候完全可以是陽虎出於私人恩怨針對魯國,關智氏什麼事呢。
當然了,智瑤這一次做的就是一石多鳥。
曾經擔任魯國“隱相”的陽虎執政能力真心不差,統兵才能更是不缺。
智瑤吸納陽虎能讓趙氏失去一個人才,使智氏多一個人才,進而對趙毋恤起到了警告的作用。
只要智氏願意支援陽虎針對魯國?陽虎會願意等,並且為了復仇會在其它地方進行讓步。
至於陽虎有奪權的前科之類?要看在他頂上的人是誰啊!
“陽虎曾辱師孔。”臺狐在事後給智瑤提醒。
那是孔子的母親去世了,服喪期間陽虎前來弔喪。陽虎告訴孔子說,季氏設宴招待士人,讓孔子也前去赴宴。但孔子去了之後,陽虎卻攔住孔子說:“季氏只招待名士,不敢招待你。”。孔子只好回去了。
這事智瑤聽說過,可是又怎麼樣。
智氏不是孔氏的附庸,哪怕有孔子的諸多門徒在智氏效力,還能干涉智氏想做什麼?
那些門徒作為智氏的臣屬,應該是他們兼顧智氏的利益,不是智氏去進行遷就。
當然了,智氏封地那麼大,事情那麼多,智瑤會有相關的安排,儘量讓陽虎不跟孔子的一幫門徒有太多接觸的機會。
如果孔子的那一幫門徒因為陽虎效力智氏鬧出什麼么蛾子?哪怕現在是一種“君”和“師”並立的時代,智瑤也會全面清洗智氏內部。
什麼是君和師並立?說白就是跟“雙君”制度差不多。所以上一次門徒得知孔子有難立刻去救,鑑於智氏這邊沒有出現什麼麻煩,壓根就是無從阻止,並非智瑤進行縱容。
隨後,智瑤帶著包括陽虎在內的一批人抵達“邯鄲”。
到了“邯鄲”之後,智瑤對陽虎吩咐了不少事情,其中最為主要的是關於“霍人”這座城邑的建設。
這個“霍人”是赤狄命名,非必要智氏這邊沒有改名。它在句注山和夏屋山的東南面,過句注山是樓煩的地盤,過夏屋山則是代國的地盤。
事實上,句注山和夏屋山是兩個挺出名的地方,一直以來也是兵家必守之地。在諸夏文明衰弱之後,一直是抵禦遊牧族群南下的一個軍事重鎮,哪怕是到了有明一朝也是“九邊”之一,所以能看出其分量之重。
智瑤事先並不知道句注山和夏屋山的重要性,純粹是上一次遠征中山國過去看了地形才明白重要性。
“過兩山皆為平原,可顯兩山之重……”智瑤話講得很緩慢,一一講述當地的軍事價值。
陽虎聽著聽著懂了。他之前還以為不受重用,聽完立刻明白那是一個智氏繼續向北擴張的關鍵點。
“我家需馬,良馬。置購抑或搶掠,在虎所能。”智瑤說道。
樓煩出兵相助中山國,不管樓煩事後有沒有派人到“新田”道歉和賠償,沒有任何疑問樓煩就是晉國的敵人。
晉國可以接受他國的道歉,該拿的賠償也會收下,後面會不會打是另外一回事。
以晉人睚眥必報的性格,可能一時半會沒有動靜,風頭過去就會找新的理由開幹了。
那得罪了晉國還道歉和賠償幹嘛?沒有道歉和賠償的國家或部族反正都亡了國,
有道歉和賠償頂多就是挨一頓或幾頓教訓,國祚至少能保住啊!
“馬匹?”陽虎有點不解。
智瑤說道:“觀狐氏單騎走馬,使之錯也。瑤有一念,需良馬試之。”
陽虎心想:“如果我不知道趙氏也在嘗試尋找單騎走馬正確的使用方式,是不是完全聽不懂世子想做什麼?”
講句老實話,陽虎並不是那麼在乎為誰效力,想要是得到重視和能夠獲得權勢,可以回魯國復仇當然就更好了。
然後,陽虎在效力其他家族時沒有將自家的“秘笈”使用出來,到了智氏也不會將趙氏那邊的秘密講出來。
不是陽虎多麼有節操,其實就是這個時代所有貴族自小被培養起來的德道觀念,再來就是有其它的威懾了。
在這個時代能夠成為貴族,他們哪怕是裝,肯定一裝就是一輩子,不然註定要被主流社會拋棄的。一旦不會主流社會接受,他們就會像離開水的魚,活著也等於死了。可能死了比活著更好,至少不會繼續牽連宗族。
陽虎有親眼看過趙氏怎麼訓練單騎走馬,乾的是騎射的那一套,認為只要能夠騎射計程車兵數量足夠,一定會對既有的戰陣格局起到極大變化。
“世子所謂單騎走馬,乃是……”陽虎起了好奇心。
智瑤說道:“趙氏之騎射我所欲,衝陣之騎亦我所欲。”
陽虎臉色有點不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