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子貢的眼光來看,晉國有必要接納越國的歸附,可是又不能去信任越國。

“世子,子禽隨行而來。”子貢說道。

誰?子禽就是文種的“號”。他目前是越國的“左相”,用宋國的說法就是“左師”,楚國的稱呼叫“左尹”。

在越國,范蠡負責的是商業以及軍隊的事項,文種則是擔負各種民政和邦交。

這麼重要的事情,子貢到最後才說,搞得智瑤都有點無語了。

子貢又說道:“子禽非在‘新田’,於虎牢與臣作別。”

那麼,文種來晉國是使節團的差事,還是純粹想來就地看看晉國的現狀?

這位越國的大臣,他其實也是楚國人,並且還出生在楚國的都城“郢”。

文種投奔勾踐的時間比范蠡早得多,相傳正是文種向勾踐推薦了范蠡。

晉國現在是個什麼狀況?從整體局勢來說處在虛弱的階段。

畢竟,晉國內戰打得很兇,範氏以及中行氏遭到除名只是一個縮影,好些中小貴族也在內戰中消失了。

內戰這種玩意,打起來折損的都是內部的力量,有些家族可能會肥一波,國家的整體實力不遭到削弱就怪了。

晉國的幸運之處在於其他諸侯也是內部紛爭不止,造成的現象是不單單晉國遭到削弱,大家幾乎就是個半斤八兩的局面。

智氏的各項發展比較不錯,鞭策魏氏、韓氏、狐氏、趙氏和鍾氏的決策層不得不絞盡腦汁謀求發展,帶動的是晉國在復甦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如果文種先去晉國的南部溜達,以魏氏還在消化得自範氏的城邑,超大機率看到的會是一種死氣沉沉的現狀。

晉國南部用死氣沉沉來形容對國家是壞事,對於魏氏來說則是好事了。說明魏氏成功約束了當地,創造了更好的管控環境,便於清除一些頑固份子,相關的各種統計也能更加便利。

子貢又提到了楚國討伐陳國的事情,著重描述白公勝對鄭國的仇恨。

前些年楚昭王薨逝在了出征狀態,儘管死前召集大臣託付後事,還是讓楚國在他死後爆發了大亂。

原楚國的儲君……也就是太子建不知道怎麼想的,眼見失去儲君的位置,選擇逃向鄭國。

更加令人詫異的是鄭國殺死了前來尋求庇護的太子建,並且沒有給楚國一個滿意的交代。

太子建有一個兒子叫勝,得知父親失去儲君的位置,跟隨一同逃亡鄭國,親眼見證鄭人殺死父親。

這位勝就是白公勝,他後來再次逃亡,跑到了吳國。

現任的楚君章是在群臣的擁護下成為一國之君,多次召喚白公勝歸國,屢屢遭到拒絕。

白公勝拒絕的原因很簡單,他想要討伐鄭國為父報仇,楚君章和群臣則是認為楚國當下不適合與鄭國交惡,乃至於楚國有必要與鄭國盟好。跟鄭國有殺父之仇的白公勝怎麼會願意回到楚國,為楚國效力呢?

歷史上,白公勝是被子西……也就是公子申騙回國。

子西擔任楚國的令尹,為了將白公勝騙回國,假意答應願意讓白公勝率軍討伐鄭國,將白公勝騙回國之後卻是一再找理由推脫,甚至到後面明明白白告訴白公勝就是騙人的。

所以了,歷史上遭到欺騙的白公勝最後殺死了子西,又讓楚國亂了一次。

而在智瑤的這個歷史版本,子西一樣告訴白公勝願意出兵討伐鄭國,並且楚國也真的討伐了鄭國。

以楚國當前的局勢去看,白公勝顯然願意效忠楚君章,對子西也有感恩之心,好多東西就是變得跟原歷史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