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天下共討之(第1/2頁)
章節報錯
韓氏和狐氏的封地,要麼是大多數靠近西側,乃至於是封地與他國比鄰,怎麼可能不重視西邊,甚至覺得其它方位跟他們關係不大呢?
同理,智氏、魏氏、趙氏等等家族也會是相同的情況,核心利益在哪,更加重視哪個方向,其它方向估計就不是那麼在乎了。
因為利益而去站在一起,充分體現出了什麼叫“只有永遠的利益”這一點。
韓氏在趙鞅還活著的時候,他們雖然沒有多麼針對狐氏,一些小動作其實並不少。這個是因為趙氏跟狐氏天生相沖,韓氏作為趙氏的盟友進行一些配合,不是韓氏本身跟狐氏有多麼大的利益衝突。
現在,趙氏跟狐氏的利益核心依然存在不可協調的衝突,韓氏和趙氏的實力卻是對調,利益出發點肯定是變成以韓氏為重。
韓氏哪怕不會拋棄趙氏,他們在實際需要下必然會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不再像是做趙氏的小跟班那樣,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滿足趙氏的需要,變成趙氏應該忍受來自狐氏的威脅配合韓氏了。
狐氏對秦國有點慫是應該的態度,他們曾經脫離晉國,活動的區域靠近秦國,估計沒少挨秦國的揍。
並且因為狐氏見識多了秦軍揍戎狄太狠,白翟又很推崇秦國,晉國的其他卿位家族未必拿秦國當回事,聽多了秦國威名的狐氏肯定不是其他卿位家族的心態。
“秦國肯定會嘗試東出,極可能第一波的聲勢會極其浩大。越是這樣,他們的準備時間必然越久,不可能隨隨便便發起進攻。”智瑤心想。
當然,韓氏那麼緊張也沒什麼錯,關心則亂嘛。
再來是,韓氏在進行大遷徙,恰是虛弱狀態,起碼要花兩三年再進入平穩期,
能不怕突然被來一下子嗎?
狐氏就不用說了,才回國幾年,他們還是先在西北選擇合適的地段趕緊建幾座城,免得還是一種異族的習性,沒有足夠的糧食人口上限就那般,產糧不足也經不起打消耗戰。
有一點晉國內部的家族都沒有說,狐氏要是不改掉異族的習性,沒有作為晉人的精氣神,他們永遠強大不起來。其中精氣神最為重要!
隨著韓不信和狐氏相續表態,大家已經明白了怎麼了回事。
這一場會議缺了魏氏,註定不算完整,只能是確認一些大概的國策。
“魏駒加入進來,魏氏會是注重西境,還是南部?”智瑤其實猜不出來。
魏氏有大一塊從範氏手裡奪下來的封地在晉國南部,他們一直努力在進行消化,很多事情卻不是努力就能辦成,尤其是範氏的家族歷史足夠悠久。
想要消化一個歷史悠久的家族沒有那麼容易,歷史越是悠久就代表某些東西更加根深蒂固,哪能是征服者想要消化就能輕易消化的。
魏氏現在的情況是舊有封地在彌補新獲得封地的消耗,導致他們哪怕更加重視南部,沒有可能忽視掉其它區域。
那麼,魏氏在晉國西部的封地同樣不少,並且依賴西部的封地產出在支撐南部的消耗,到底會更重視哪邊這一點,他們估計就是一個左搖右擺的懵逼狀態。
智瑤注意到了一個現象,哪怕韓氏再怎麼顧忌秦國,他們依舊沒有向趙氏尋求情報渠道上的幫助。
這很春秋,真的。
曾經,秦國要偷襲晉國早早被趙氏得知,趙氏一來沒有告知國君,再來也沒有警告魏氏,弄得魏氏遭到秦軍的偷襲各種損失慘重,偏偏魏氏明知道趙氏早就收到訊息也沒有責怪。
魏氏會痛恨趙氏隱瞞訊息嗎?估計是會的,礙於時代的規則,無法追究罷了。
別說是趙氏,任何一個家族都不會把自己的渠道共享,玩的就是“我的就是我的,與你們何干”的套路。
會議上確認的事情不多,不主動發起國戰是一個,再來便是密切注意吳國、秦國、齊國、鄭國和宋國的動向。
是不是遺落了楚國?還真的是把楚國漏了!
“楚國一直輸,輸到各家族認定無力北上,並且沒有想過聯合楚國一塊針對吳國了啊。”智瑤覺得這樣不對,會議上卻是沒有多話。
在會議結束後,智瑤找到智申,說道:“各家為何獨漏楚國?”
智申露出了驚愕的表情,問道:“所指何事?”
什麼!?
智瑤被反問得愣了一下,有一小會才說道:“楚雖一敗再敗,底蘊非吳國可比。”
智申理所當然地說道:“恰是如此,方有擱置在旁一事。”
這麼說,智瑤就懂了。
晉國還是將楚國視為勁敵,暫時階段沒有條件去找楚國的麻煩,認定吳國繼續削弱楚國是一件好事,根本沒想過跟楚國進行太深的合作。
所以,晉國可以不找楚國的麻煩,結盟什麼的也不會在考慮範圍之內,甚至必要的時候願意配合吳國毆打楚國。
這該怎麼說才好呢?
晉國的掌權者到底是人間清醒,重視正在飛速崛起的吳國,更明白楚國始終會是一大威脅。
“吳軍連楚國的都城都打進去一次,晉國還認為楚國是最大的威脅,該說是爭霸過程中楚國給晉國留下的印象足夠深刻,還是一種慣性思維啊?”智瑤有點弄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