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瑤早就給了答案,認為起碼喘息一年,更久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看智申還是不厭其煩在問,說明不止是他急迫,也遭到了其他人的催促。

智瑤這一次給出了新的說法,道:“多人遷徙,需以時日安家;來日再興工程,亦需它地遷徙口眾而來,建設一地使之落戶,方有出產;再則,若有大戰,得賞有功者多也。”

誰立功了得到一小塊土地,一個看上去不多,人數一多被分割出去的土地必然龐大。

智瑤不能全拿開發難度大的土地獎賞出去,類似的做法哪怕沒人有意見,還是會顯得非常不地道,怎麼去分配也充滿了各種學問,包括智氏老人與新到智氏不久那些人,需要有一個度。

所以了,一件事情用嘴巴去說好像挺簡單,真正操作起來又有什麼事情容易呢?

一直到春播結束,連帶智瑤見識了曠野全是勞作的人,苗被栽種下去,想象到了收穫季節的模樣,差點都按耐不住想要啟動第二個五年計劃。

隨後,智申回去“新田”,智瑤則是依舊留在“鄴”城。

還有太多的時間需要智瑤親自監督,包括各種冶煉爐的製作,其餘工坊的人手安置情況。

“前所未見也!”公輸班很激動。

是啊,歷史上還沒有一座像“鄴”這般的城池,智氏幹了首開歷史先河的例子。

這一步邁出去,壓根就是在給其餘諸侯打個樣,極可能往後的各個朝代也會借鑑。

原歷史上誰第一個做這種事情呢?好像是呂不韋吧。

再後來,漢武帝劉徹借鑑呂不韋在上林苑大搞特搞,用於反擊匈奴的軍事裝備大半出於上林苑的各個工坊。

更往後的封建王朝?似乎就沒有人那麼做過了。

不對,滿清有搞工業集中營造來著。

智瑤自認為是在小打小鬧,卻是不知道一旦“鄴”城一旦運作起來,會在以後極大刺激其餘的卿位家族。

事實上,哪怕智瑤知道了,並且發現其餘卿位家族效仿,一樣會是樂見其成的態度。

智氏領先不止一步,其他家族只是在進行追趕,發生被追上的事情完全是智氏沒用。

更大的可能性是智瑤在滅掉一個又一個卿位家族之後,享受一把什麼叫坐享其成。

一直到夏季中旬,智瑤收到吳國討伐齊國又威脅陳國之君去“吳”的訊息,才從“鄴”城離開。

智瑤來到“邯鄲”沒有來得及喘口氣,老子來拜訪了。

老子在智氏已經待了五年之久,長期以來幫了智氏很多忙,智氏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能完成,裡面有著老子的很多功勞。

“師李此番……”智瑤看到老子捧著一盤子的書籍過來,搞不懂是個什麼狀況。

老子說道:“此些乃是耳所記,皆為智氏開墾之事。”

開發日誌?這種事情智氏也有專門進行記錄,必然會留檔成為家族傳承的一部分,乃至於成為歷史的一個片段。

老子在幹類似的事情,智氏這邊完全清楚,不阻止是想看看第二方怎麼個記錄方式,後面會借閱再內部商討得失。

智瑤將老子送來的開發日誌收起來,命人設宴準備款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