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有一座城叫鄴(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對,現在不用刻意稱呼北燕。原因是南燕在晉國清算衛國的時候,像呼吸那般平常地給滅了,還是沒有冒出一點漣漪的那種。
他們進入“黃父”以後,再往東全是智氏的勢力範圍。
說勢力範圍,主要是還有一些城邑不直屬智氏,有相當數量的附庸貴族存在。
不獨智氏是這種情況,卿位家族的勢力範圍內基本都是類同,其中最為難受的應該是魏氏和韓氏。
魏氏有凡氏,也就是改成凡氏的原範氏殘餘,凡皋夷當家作主的那一支。
凡氏在晉國南部有四座城邑和近三十個“邦”,以軍事實力能夠集結起至少一個“師”的兵力,大環境下很弱,比起其他非卿位家族則是很強大了。
韓氏有解氏和張氏。這兩個家族都是中等貴族中的老牌勢力,實力方面有起有落,現階段解氏徵召起三個“旅”不成問題,張氏怎麼都能徵召出四個“旅”以上。
說到張氏,他們本來是想投靠智氏,一波新的勢力範圍劃分之後,張氏落在了韓氏的勢力範圍內,私下跟智氏聯絡達成一些意向,歸屬卻是劃給了韓氏。
張氏那是沒得選。封地不在智氏範圍內非要投靠,智氏不會答應,韓氏也不會給張氏好臉色。
智申和智瑤來到“邯鄲”。
也不知道應該說天公作美還是不作美,他們剛安頓下來就下起了雨。
“新城以何作名?”智申為這個頭疼了不是一天兩天。
智瑤還真的有很認真地想過,思來想去選了兩個名字,分別叫“鄴”和“智”。
歷史上的鄴城當然不是在智瑤選定的新城所在地址,智氏在這邊的新城是“邯鄲”東南面,歷史上的鄴城在“邯鄲”西南面。
只是,誰出生得早就擁有優先命名權,後來者頂多就是修改。
選擇“智”來作為地名需謹慎,一旦新城以“智”為名字,政治意義上的味道會很重。
智瑤這一代還能根據需要挪動核心區域,到了下一代想挪就要有一大堆人站出來談祖制是個啥玩意了。
所以,某座城或某塊地取名為“智”,對智瑤來說可不能瞎搞,不是已經有了一個“智”城的因素,重名在當今很普遍,主要是政治因素,像智瑤就無法輕易捨去晉國西部的“智”地。
智瑤答道:“便以‘鄴’為名罷?”
現在取名需要講究,比如“邯鄲”就是坐落在大山邊上的城池。
都有耳朵旁對不對?這個又跟地形有關,例如有地形上的隘口,或是有彎曲的大型河系交叉在邊上。
智申品味了一下下,透過了智瑤的建議。
有些事情讓智申不是那麼明白,新建的“鄴”不是作為武城的性質,裡面也不會有常規居民,大大小小的工坊倒是劃了幾個區,以“坊”為名。
他們在雨停下後的第三天來到“鄴”城,看到的城牆高度約是九米左右,寬度則是接近五米,以夯土築成。
最讓隨行者感到驚奇的是城內有筆直大道,建築物也是坐落有序。僅是這些就跟其它城池有著根本上的區別,哪怕大道是土路,它就是一種“十”字交叉,能直通東西南北的道路;建築物的有序,能夠使有強迫症患者感到極度舒適,一排排又一座座,作為什麼用途早就給安排好了。
沒有見過這種城池的人,他們見識之後,感受到的震撼全擺在了臉部表情上。
看到眾人一副大受震撼的模樣,別提智瑤內心的成就感有多高啦。
“如此大邑,居必舒適。”智徐吾說道。
智瑤頓感無語。
這會是一座工業側的城池,以後每天都會有一大堆煙囪在冒煙,其餘汙染能不能從下水道排出去,很考驗事先規劃。
反正吧,智瑤絕對不會常駐在這座城池,寧願去看上去破敗的“邯鄲”進行日常起居,有事了再到“鄴”進行處理。
當然了,等待“鄴”城的工業發威,空氣的味道什麼,整天霧霾濛濛,哪怕是有害也將變成盛景,不知道會有多少家族進行模仿,再羨慕到各種質壁分離。
要知道一點,先闊起的那些國家,他們有多少煙囪在冒煙,代表的是國家的工業實力,當時各種風景優美的國家,他們的想法是:要這青山綠水有何用處!